陳思德專文:美國、台灣和華府的戰略模糊政策

2022-12-16 07:10

? 人氣

這個討論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四十多年來,戰略模糊和雙重嚇阻政策一直有效地維護台海的和平與穩定。這一政策的前提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友好中美關係,同時也以美國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為條件。此外,這需要北京有耐心地暫時擱置台灣問題,追求其他更重要的優先要務。重要的是,華府的政策既阻止中國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同時也阻止台灣正式獨立,達到了維持現狀的效果和意圖,這是華府想要的情況。它要的是分裂中國,而不是由中國控制台灣的統一的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北京為何要容忍這種無異於永遠延續國家分裂、與台灣分離的局面?儘管對華府來説這是理想的情況,但北京為何要接受?尤其是在北京的軍事能力不斷增強情況下,華府現在力圖否定與中國經濟往來的成果?換句話說, 這些變化自然會促使北京重新考慮其對美和對台的政策, 因為促使它採取其原有政策的處境現在已經改變了。

坦白說,隨著中國縮小它與美國在軍事能力上的差距,對北京來説,中美戰爭的前景已變得比較不令人懼怕或毫無回報。而且,由於美國尋求在經濟上孤立中國, 並且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科技,北京向美國妥協的經濟動機也已減弱。此外,隨著中國國內市場愈來愈大,北京已減少對外出口的依賴,包括對美國的出口。這種不斷演變的複雜情況中,最後一個因素是台灣的民意。愈來愈多台灣人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從而鼓勵了支持獨立的政治主張的政客。在此同時,台灣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融合度愈來愈高,超過40%的出口貨是銷往中國。因此,儘管中、台的經濟已經變得更加融合為一體(台灣對中國的依賴,遠高於中國對台灣的依賴),台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分歧卻更擴大(至少從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政府,到支持台獨的民進黨領袖蔡英文領導的現任政府,政治分歧愈來愈大)。台灣官員與人民的選擇,日益成為政治優先或經濟優先的兩難選擇,亦即是要追求台獨的政治目標,或是追求與中國更加融合的經濟成果。

軍事和經濟平衡的變化,使台灣處於嚴重劣勢,時間的流逝對台灣愈來愈不利。那麼,既然台灣主政者可以預料到其未來的談判地位會惡化,為什麼他們現在不願與北京達成協議?一種解釋是,台灣輿論支持獨立,從政者如果想當選,就必須相應地反映這種意見;另一種解釋是,許多台灣人認為美國將會協助防衛他們(這兩種解釋可以並存)。因此,北京認為華府是解決台灣問題的主要絆腳石的結論並沒有錯。在它看來,拒絕放棄使用武力的選項也沒有錯,因為這個威脅一直是限制台灣政客實現其普遍民意的主要且最有效方式,而且可讓華府向台北施壓不要宣布獨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