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榮耀的避險基金 利潤大退潮 去年獲利僅3.3%

2015-04-09 16:59

? 人氣

外人對避險基金的印象是神出鬼沒的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美聯社)

外人對避險基金的印象是神出鬼沒的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美聯社)

英國大選5月登場,在野的工黨2月指控保守黨自2010年起接受「避險基金」(hedge fund,又稱對沖基金)高達1000萬英鎊(折合新台幣4.6億)的捐款,並回以這些基金經理人優惠稅率。但3月有消息透露,某一避險基金自2012年起,也陸續金援工黨將近60萬英鎊。究竟什麼是避險基金?為什麼他們有龐大的財力資助這些政黨?怎麼連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都可以此改編成電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避險基金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已逝的美國財經記者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創立一套機制,使他能夠在金融市場價格波動間找到投資機會,從中賺取收益。爾後,凡是以此模式進行投資的資本單位,即稱避險基金。

舉例來說,老黃在英國石油(BP)每股10英鎊時,以1000英鎊向證券商借走100股BP的股份。不過老黃沒有將那100股納入名下資產,反倒預測未來國際原油價格會走跌,損害BP的營收和股價,遂直接賣出那100股,換回現金1000英鎊。

果不然,某天國際針對伊朗的貿易制裁解禁,德黑蘭開始大量出口原油,供給暴增下導致國際油價狂降,連帶影響BP每股跌到只剩7英鎊。這時,老黃只消700英鎊,就能買回當初賣出的100股。

到此,老黃手上握有現金300英鎊,以及BP的100股。由於老黃當初以每股10英鎊向券商借走那100股,因此能以同等價格再還給券商,換回1000英鎊。聰明的你,想必已經算出老黃口袋突然多了300英鎊!

此等投資方式叫「放空」(short),是避險基金常走的途徑之一,也可套用在股票以外的金融工具,如債券、期貨、選擇權、外幣等。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Black Wednesday),國際投資人索羅斯(George Soros)領導的避險基金「量子集團」(Quantum Group )看準歐洲的政經情勢,透過放空英鎊賺進超過10億元,但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英國央行)的外匯存底也因此大失血;此外,有一說也指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導火線之一即是索羅斯大筆放空泰銖。

如此看來,避險基金仰賴對國際局勢和金融市場的敏銳觀察,以及各項投資工具的熟練應用,老黃和索羅斯這群經理人於是順理成章收取昂貴的「2和20」費用。好比說,老張有100萬英鎊要請老黃操盤,老張不僅每年要付給老黃2%的「管理費」(即2萬英鎊),賺入的收益也有20%得繳給老黃。但《經濟學人》估計,各國投資客不畏高額傭金,全球避險基金規模已從1990年的40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兆美元。

不過避險基金不像銀行受金融管制單位監督,近年衍生諸多問題,引來司法單位調查,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華爾街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馬多夫(Bernard Madoff)才撐破肚皮,遭自己兒子檢舉是一場「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以新客戶投入的資本做為舊客戶的收益);外傳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藍色茉莉》(Blue Jasmine,2013),即以馬多夫的故事為藍本改編。

《經濟學人》也指出,避險基金的利潤已不若從前,2014年避險基金平均收益為3.3%,但美國股市標準普爾500(Standard & Poor 500)就已衝上11.4%;部分客戶也抱怨避險基金的操作模式太複雜、傭金費率太高,遂選擇其他融資管道。

另外, 由於避險基金經常選擇高風險的槓桿投資,一點市場波動即可能造成極大衝擊,例如今年初瑞士央行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法郎一夕暴漲,當初放空法郎的避險基金一夜之間慘賠破產。甚至,一旦經理人操盤表現不盡理想,投資人即可立刻抽出資本,避險基金因此失去資金來源而倒閉。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發現,一家避險基金的平均壽命僅僅5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