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這樣吃─蝸牛是重要養殖業:《不只是盛宴》選摘(1)

2022-10-25 05:10

? 人氣

丹麥隨處可見豬肉舖(取自美聯社)
羅馬人喜歡吃豬肉,所有部位都是美饌,例如豬的子宮、乳腺等,尤其是剛生育的小母豬,一直都是珍品。(美聯社)

羅馬人用牛肉與豬肉灌製香腸,種類甚多。其中最簡單的是血腸(botulus),在街上有攤販販售。另一種豬肉漿加上許多香料製成的燻腸(lucanica)甚受歡迎。這類燻腸至今仍存,例如葡萄牙的燻腸(linguiça)與羅馬燻腸相當類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著名的一道菜是燒烤整豬,豬腹內用香腸與水果填塞,燒烤食用。食用這道烤豬時,將豬隻立直,切開豬腹後,香腸等物紛紛落下,吸引許多目光。這道﹁特洛伊烤豬﹂(porcus troianus),引用了特洛伊戰爭的木馬的形象。

當時已經飼養鵝,也有灌食增肥的作法,這種作法與今日的鵝肝醬相同。其他禽類還有雞、鴨,雞的價格高於鴨。雞也在閹割後飼養成閹雞,雞在宰殺前也要先經過灌食,確保肉質鮮美肥潤。

野兔肉算是珍貴食材,兔腿肉尤其受重視。羅馬人原本要人工繁殖野兔,作為食用,但效果不彰,所以野兔價格相當貴,大約是家兔的四倍。

魚類價格要高於一般肉類,其中羊魚(mullus)被視為最珍貴的食材。據說這是因為羊魚離水死後,魚鱗會變紅,大家喜歡將之拿到桌邊料理,欣賞魚鱗的變化。但帝國時期以後,這種時尚作法突然消失。至於羅馬人烹魚的方式,也歷經許多變化,原本是切塊烹煮,後來才整條烹煮。羅馬人也曾嘗試養殖魚類,但效果不彰。

今日歐洲菜餚中有許多配菜,配菜的概念在羅馬並不存在。無論哪一個社會階級,羅馬人喜歡在進食時食用麵包;只有最窮的窮人無法負擔麵包的費用,仍是以麥粥裹腹。羅馬人控制埃及以後,從埃及進口大量小麥,使麵包價格下降,種類繁多,成了最重要的主食。西元二七○年以後,羅馬城中出現了新式的麵包坊。

在西餐禮儀中,每種麵包都有固定的吃法和食用次序。(圖/取自photoAC)
羅馬人控制埃及以後,從埃及進口大量小麥,使麵包價格下降,種類繁多,成了最重要的主食。西元二七○年以後,羅馬城中出現了新式的麵包坊。(圖/取自photoAC)

羅馬最重要的調味汁是魚露,因為製作時氣味極大,羅馬政府禁止魚露工廠設在人群聚集處。羅馬人使用的許多香料泰半為進口,胡椒尤其重要。羅馬人也常用一種類似茴香之性質與作用的香料,稱為silphium,其不僅作為調味品,也運用於各種草藥中,治療不同疾病。因為無法馴化,只有野生採集,似乎已經滅絕。

羅馬的烹調觀念相當特別,烹調必須將食材的形狀與味道完全改變,才算成功。魚露氣味濃烈,調入蔬菜或肉品後,食客也無法辨識其原味。其他菜餚也是如此,務使食客不知道食材的原本樣貌。

現存許多羅馬時期的文獻,包括阿比企烏斯(Apicius)等人所編輯的食譜,我們可以看到羅馬人食用的菜餚,許多考古發掘也出土了當時使用的器皿、鍋具與爐具,甚至有獸骨、廚餘等實物。羅馬大部分地區靠海,海產供應本就不缺,魚類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羅馬人不只養殖蠔與貝類,也養殖蝸牛,在許多羅馬考古遺址中發現烤過的蝸牛。

一本作於西元前四十九年的《羅馬的蝸牛》(Lumaca romana),描述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塔奇尼亞(Tarquinia)人民如何養殖蝸牛,稍後的羅馬作家也另有幾本相關作品討論。這說明蝸牛養殖是重要的農業活動,當時許多人都在家附近設置蝸牛圈(cochlea),選用優良品種蝸牛,以供食用。

《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書封照。(三民出版提供)
《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書封照。(三民出版提供)

*作者任教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近年來研究主題包括中德關係史、德國史及飲食文化史,並主持中國近代史研究項目。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三民書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