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人文課程如何連結至「當代議題」與「抒情自我」?

2022-09-20 05:50

? 人氣

妥瑞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主要症狀是突然的、重複的身體動作或發聲,此外,部分妥瑞人也有創造力強、動作敏捷等特長。醫學文獻指出,妥瑞人可能擅於翻筋斗、倒立、動作模仿(echopraxia),有些會因為頭痛而以頭撞牆,因此戴著頭箍以保護頭,其性格可能會有暴躁、反抗權威等特點,部分的妥瑞人甚至還有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拔下自身毛髮,放在嘴邊搓弄。綜上所述,孫悟空的人物設定應該跟妥瑞症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何《牡丹亭》、《西遊記》都以病患為主角?為何病患成了亂世中的英雄?我推測,一般人難以逃離政治、禮教的箍制,因此格外渴望在虛擬世界中欣賞孫悟空的藐視權威、玩世不恭,以及杜麗娘的至情至性、浪漫不羈。這樣的渴望不僅存在於明代,即使在今日也十分鮮明。由於大學生普遍關切當代社會中的心理疾病,因此上述的教學內容通常會得到不少迴響。

接下來要談的是,大學的人文課程如何跟學生的自我產生關連。心理學中有個概念稱為自我參照(self-referential),自我參照的心理歷程也稱為內省的心理活動(introspectively oriented mental activity),在這種心理活動中,個體傾向將外界訊息連結到自我,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體驗這些訊息,跟自己過往的重要事件做比較。自我參照、內省的心理活動,其神經基礎主要是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當人們神思馳遠、撫今追昔,或是沉浸在美感經驗時,預設模式網路位居主導地位;反之,當人們專心執行外部任務時,預設模式網路則不太活化。在步調快速、競爭壓力無所不在的現代社會中,不少心理疾病都跟預設模式網路的功能異常有關。在欣賞人文藝術作品時沉澱心靈,通常可以活化預設模式網路,「找回自我」,因此美感經驗常常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只不過,一旦扯上了考試、背誦等外部任務,藝術的美好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或許是大學之人文藝術通識課程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改善人文課程教學效果的一盞明燈,或許是抒情自我(lyrical self)這個概念。約在四十年前,旅美學者高友工建構了「中國抒情美典」的理論體系,他認為,抒情自我在抒情片刻(lyrical moment)的美感經驗,可以保存於文學藝術作品之中,而理想的審美活動可以重現此一美感經驗。唐代律詩與北宋山水畫作品,都是創作者對於人文歷史、自然地景產生感悟後的藝術結晶。高友工認為,「『美感經驗』是在現實世界中實現一個想像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由個人抉擇的活動顯示了自我內在的價值和理想」(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頁30-31)。高友工對於人文素養的本質,乃至於整個「人文學」跟生活的關係,有著極為深刻的洞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