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台灣薪水階級失落的20年!

2022-09-19 06:50

? 人氣

中央銀行。(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央銀行。(資料照,顏麟宇攝)

眾所周知,日本從上個世紀90年代資產價格崩跌,泡沫經濟破滅開始,就陷入長期的經濟低迷,迄今仍未能翻身,這段期間被稱為「日本失落的30年」。然而,媒體卻很少提到,台灣的薪水階級和大部分的家庭已經失落了20年,而且迄今仍然看不到一絲曙光,但在此同時政府卻是大豐收,各類賦稅實徵淨額和各級公庫收入淨額的成長率,都遠高於個人每月總薪資和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成長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知道這個無奈的事實,但我的身分不足以讓台灣社會信服,因此一直期待有大人物跳出來揭穿真相。日前,中央研究院發布《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由4位院士聯合主持記者會,指稱央行的貨幣政策讓台灣「失落了20年」,我滿懷期待的搜尋各大媒體的相關報導與評論,結果只是徒勞無功的失望。

等了1個多月,等到的卻是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公開演講中強調,近20多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優於全球平均值,是「穩定、成長的20年」。我忍不住了,即使自己根本不是咖,但藉著媒體投書,至少可以在幾千人的心中點燃火種吧!

國家層次尚可,但難以縮短台美差距

正如工商時報社論所言,房地產飆漲和產業升級緩慢等經濟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央行的貨幣政策。然而,央行總裁在宣稱台灣經濟處於「穩定、成長的20年」之際,為何只看到還算可以的國家層次,完全無視於幾乎原地踏步,堪稱悲慘的個人/家庭層次呢?

先看看這兩個層面的部分關鍵指標吧。表1在過去20年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之外,另行納入各類賦稅實徵淨額、各級公庫收入淨額、每月平均總薪資、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和房價指數這6個經濟指標的平均成長率。由於經濟成長率已經扣除了物價變動的影響,其他5個指標也比照處理,因此表中的數字全部屬於扣除物價變動影響的實質成長率。

表1 民國91年-110年平均實質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信義房屋公司提供)
表1 民國91年-110年平均實質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信義房屋公司提供)

在國家層次的部分,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86%,若扣除110年疫情衍生的全球高成長則只有2.62%。雖然比美國的1.93%好一點,但平均每年不到1%的差距,已經足以顯示很難大幅縮短台美經濟鴻溝的困境。

而在此同時,各類賦稅實徵淨額成長率卻高於經濟成長,各級公庫收入淨額成長率則遠低於經濟成長,顯示政府用賦稅超額掠奪了部分經濟成長的果實,但反映「使用者付費」的各種規費和公賣收益等財源所占比重則大幅降低。

換言之就是,政府賺得飽飽的,而且主要是在超額掠奪民眾的血汗錢,而不是因為使用者付費而導致財政收入大增,這可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民國90年各級政府歲入中,賦稅只占59.4%,但到了110年卻大幅提高到84.0%,而其中最大宗的就是直接讓民眾荷包縮水的所得稅和加值型營業稅。

個人/家庭層次堪稱悲慘

個人/家庭層次方面,每月平均總薪資、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和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3者反映了收入層面,其實質成長率則扣除了物價的影響,因此平均每年不到0.5%的成長率,代表民眾雖然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每年只好上那麼一點點」。

這種「讓人無感」的收入成長率,很容易因為物價波動而出現負成長,導致民眾生活水準惡化。實際上,以平均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而言,我們從93年起就面臨連續16年的負成長,直到109年才回到92年的水準。

同理,去年全球景氣良好,許多企業相繼調高薪資,但今年上半年出現全球性通貨膨脹,把調薪的成果「吃掉」──今年1到7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達到4.4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1%,創下近22年最高漲幅,但實質經常性薪資卻是年減0.07%,也就是薪水階級的實質收入其實是在「倒退嚕」!

這3個個人/家庭指標都低於0.5%,也都遠遠低於經濟成長率,代表大部分民眾並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這也是許多薪水階級怨天尤人,甚至譴責上一代吃乾抹淨,把後患留給目前這一代的主因──這是先賢智慧傳承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歐美現代理論中的「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如果只是相對剝奪,那麼雖然會清苦一點,物質慾望不高的人還是可以安居樂業。然而,多數民眾都不屬於「二代」,「安居樂業」當中的「居」除了找到另一半之外,還必須擁有一個窩。但表1顯示過去20年來實質房價平均每年上漲5.78%,比薪資和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高出10倍以上,意味著除了二代、獲得上一代補助、和超額享受經濟成長果實的人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無殼蝸牛」的命!

想像一下,房仲業統計目前全台平均成交價已經破千萬,6都平均房租也衝高到每坪約6百元起跳,台北市甚至達到每坪1千4,民眾的每月經常性薪資即使達到薪水階級平均的4萬出頭,能夠在負擔房租或銀行貸款之餘,讓全家人過著「有尊嚴的生活」嗎?

經濟成長來源的變化

許多年輕人認為,薪資成長停滯的現象來自於「慣老闆」壓榨勞工,這點似乎可以從經濟統計的「要素所得」獲得證實──民國90年受雇人員報酬占了GDP的49.5%,但是到了109年則下降到46.3%。然而,這種看法忽略了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會改變,而帶領經濟成長的產業自然能夠超額獲得經濟成長的果實。

表2整理出這20年來整體和部分產業的實質GDP平均成長率。對照表1後不難看出,台灣這20年來的經濟成長主要歸功於製造業,尤其是其中的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也因此不難預料, ICT產業應該是超額獲取經濟成長果實的族群,而該行業的受雇人員也會因此受益。

表2 三大產業91到109年實質GDP平均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表2 三大產業91到109年實質GDP平均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政府的薪資統計並未將ICT產業獨立出來,主計總處的薪資查詢系統也並未提供ICT產業的實質總薪資,因此表3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來代表。如表中所示,只有這兩個產業的總薪資平均年成長率接近於表1所示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其他產業都遠遠落後,甚至有3個主要產業出現實質薪資負成長的情況。

表3 主要產業實質總薪資平均年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表3 主要產業實質總薪資平均年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表中各個產業受雇人數都達到30萬以上,批發及零售業更達到170萬人,但只有兩個電子相關產業獨享經濟成長的利益,合計只占全體就業人口的11%。雖然這兩個產業的實際薪資還沒有超過俗稱「金飯碗」的金融及保險業,以及主要是由台電和中油兩國營事業構成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但稱之為「電子新貴」確實已經實至名歸──其他傳統產業的受雇者當然是繼續扮演「平民」甚或「貧民」的角色。

更讓人悲嘆的薪資中位數

更進一步的分析會得到更讓人悲嘆的結果。政府公布的每月薪資是指工商業全體員工的平均數(mean或average),但薪資的分布呈現右偏,在次數分布圖上拉出一條很長的右尾,平均數會高估多數民眾的薪資水準。較具代表性的是中位數(median),也就是按照薪資高低將全體受雇者分為兩半的薪資水準。

目前主計總處只提供101年起的每月總薪資中位數,歷年來都相當於平均數的8成左右,而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意味著薪資分布右偏的情形日漸嚴重。雖然主計總處以每月總薪資第9和第1個10分位數相除後,其倍數逐年降低,暗示薪資差距逐年縮小,但熟悉基本統計原理的人都很清楚,薪資平均數與中位數差距擴大必定是高薪階層增加所致。

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承諾要解決「青貧族」的低薪問題,其主要的措施是提高基本工資,結果確實讓薪資統計數字好看一點。到109年為止的每月總薪資中位數平均成長率達到0.86%,高於表1的總薪資和經常性薪資,但是仍然遠低於經濟成長,而且這只是反映月薪不到3萬的低薪族減少,並不是整體薪資水準的提高。

表4 提供了3筆參考資料,其一是主計總處公布的109年每月總薪資分布圖(110年的統計資料尚未發布),其中顯示了平均數達到65萬,但中位數只有50.1萬,而且大部分民眾都擠在月薪偏低的左側──這點說明了為何每個月政府公布薪資統計資料後,網路言論一面倒的認為官方數字造假。另外,有10% 的受雇者年薪不到30萬(圖中的D1),但也有10%的人年薪超過118萬 (圖中的D9)。

表4 總薪資中位數的部分統計資料(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表4 總薪資中位數的部分統計資料(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提供)

其二則是主計總處根據企業雇用員工人數,所統計出來的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及年增率,其中顯示了99人是一個薪資門檻,500人又是一個門檻。員工人數未達百人的中小企業普遍薪資偏低,4人及以下的微型企業更是守在基本工資附近──這只是平均而言,當然必定可以找到企業小但薪資高的範例。

最後一筆統計是根據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的10分位數,以內插法推估3個年薪級距當中的人數及比例。選擇50和100萬為分界點的原因是,考慮到109年薪資中位數是50.1萬,而在此同時民眾對於「年薪百萬不是夢」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

如表4右下方所示,有48.2%的受雇者年薪不超過50萬,相當於391萬人。這些受雇者若屬單身戶當然尚可,但想要組織一個家庭就會很辛苦,通常必須夫妻都上班,並請託長輩或雇用幫傭來照顧子女並處理部分家務。至於能夠冠上「年薪百萬」的人則只占15.4%,達到120萬的就不到10%了──不難想見,東南亞「台豬事件」中那些「月領10萬起跳」的博奕招募文案,對台灣的「青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

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的負面後果

如果台灣還是一個資訊封閉、生活簡單、只求3餐溫飽的社會,那麼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實質薪資成長停滯衍生的負面後果。正如同被漢人趕到山區的原住民,和被閩南人趕到偏遠地帶的客家人,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或則樂天知命,或則勤儉樸實,日子都可以過得去。

但是正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多年前的感嘆,台灣民眾早已拋棄以工作為生活重心,勤儉樸實過日子的生活了──用歐美理論來說就是拋棄基督新教工作倫理(protestant work ethic),也就是拋棄「勤有功,嬉無益」的傳統觀念,在渴求「向上移動」,提高生活水準的同時,也要兼顧努力過程當中的生活品質。

然而,大部分受雇者實質薪資成長停滯,而且多數人都處在薪資較低的位置,意味著無法讓日子過得更好,甚至養家活口都有困難。在顧及生活品質,而且養一個孩子長大起碼要花費數百萬之下,最合理的抉擇當然是「不結婚」和「不生小孩」,結果導致台灣的生育率持續多年全球倒數。雖然在馬英九政府時代就將這點視為「國安危機」,但政府迄今仍未能提出有效的對策。

其次,許多人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工作,都無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遑論提生自己的社會地位,於是選擇放棄。用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來解釋就是,既然努力無法獲得立即和長遠的成果,那麼為何要持續努力,乾脆打混過日子不是更好?這也就是俗稱的「躺平」,其後果當然是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雙輸」。這個問題並沒有明顯的徵兆,因此政府似乎完全無視。

自我和社會評價衍生的身心雙重傷害

再者,許多人渴望向上流動,但受制於實質薪資成長停滯,於是想要藉由兼差、斜槓、創造被動收入等方式來改變命運。不幸的是,多數的兼職都屬於低薪工作,而協槓和創造被動收入則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一般民眾無法複製。在多方努力卻少有成果之下,不但費盡心力卻飽嚐失敗,同時也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在心中刻上「無能」的烙印,堪稱是身心雙重傷害。

還有許多其他機制都會影響到民眾的身心健康,本文以其中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為例,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攀比之心,人皆有之」。雖然虛榮(vanity)名列天主教的「七宗罪」之一,但攀比並非罪過,如果能夠保持「比下有餘」的心態,則不難度過快樂幸福的人生。問題在於多數人都偏好向上比較,也就是選擇特別優異的對象來比較,於是產生「人比人,氣死人」的結果。

如果台灣社會資訊閉塞,那麼問題並不嚴重,但實際上台灣不但有眾多新聞媒體,而且還有數不清的社交網站、部落格等等,經常報導或貼出多采多姿的富裕生活點滴。許多研究證實,閱聽消費新聞和瀏覽社交網站之後,經常都會出現自我觀感低落的現象,同時伴隨著挫折感、焦慮、憂鬱等症狀,在情緒不穩定的族群當中,甚至可能衍生自殺意念與行為。

舉例而言,近期有媒體列出半導體業上市公司薪資排行,前24家業者員工平均年薪都是200萬起跳。正如同媒體不斷播出身材纖細苗條的年輕女性畫面,可能讓許多女性對自己的身材產生自卑感,這類高薪的報導可能讓台灣近千萬薪水階級「無顏見江東父老」。

同理,前述的相對剝奪感也可能衍生負面心態,例如可能助長了「天道不公信念(belief in an unjust world)」,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堅信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自己。這種怨天尤人的偏激心態,顯然可能衍生攻擊與暴力等反社會行為。

當然,難以向上流動本身就可能造成治安問題,俗話中的「人無橫財不富」就是針對這點,但在此同時還可能導致當事人很容易受騙。例如,從鴻源投資公司吸金案迄今,台灣不知道出現多少起用高報酬率吸引投資人掏錢的騙局,而東南亞「台豬事件」中那些受到博奕業招募謊言欺騙的民眾,不就是抱著賭一睹的心態,看看是否有機會翻身,不再是這輩子墊底的「下流社會人士」!

看不到問題還是睜眼瞎?

當然,薪資成長涉及許多問題,政府無法直接干預,處理上很困難,但只要有心處理,任何問題都可能獲得某種程度的舒緩或解決。然而,從今年520由閣揆蘇貞昌報出的經濟成績單,到日前央行總裁所說的「穩定、成長的20年」,不難推斷政府或則是根本沒看到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的問題,或則是不想浪費時間精力而故意變成睜眼瞎。

政府的問責(accountability)是對納稅人的義務,否則就變成有權無責的「票選皇帝」了,但是不能用民調中對民選首長滿意度來搪塞,因為研究顯示,不論實際的經濟、治安等狀況為何,只要是自己所支持的政黨執政,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就比較高。以薪資這個主題而言,最起碼的問責是,為何經濟長期持續成長,但民眾的薪資和所得卻不足以安居樂業?

政府有義務回答這個問題,並提出可行的改善對策,而不是拿連續幾年調升基本工資,惠及移工和少數本土受雇者來表彰功勞。

更前瞻的問責範例則是,美國半導體業工程師的平均年薪大約10萬美金,台灣的半導體上市公司不惶多讓,那麼美國餐飲與清潔基層工作人員平均年薪都達到3萬美金左右,工廠作業員平均年薪更達到4萬上下,台灣如何從兩者目前都只有3萬台幣上下,提升到每個月都達到7、8萬的水準呢?

如果提不出可望達成的美好願景和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那麼中央部會相關首長就是有權無責,而且是尸位素餐,拿錢不辦事!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