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靳秀麗~我人生下半場的選擇

2022-08-26 05:40

? 人氣

在研究所深造的過程中,靳秀麗在政府認定的心理諮商所全職實習總共超過1600小時,「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我感到面對的不是『個案』,而是一個人,他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她舉例,某些情境會讓人覺得「怎麼又來了?」引人生氣、悲傷或憤怒的情境在生命中會一再重演,如果不想再這樣,可以怎麼辦呢?或者,只是心煩、想找人聊,但跟家人聊的話,家人常會毫不留情地評價,若找朋友,好為人師的朋友意見卻不合己意;失戀了,向朋友訴苦,朋友卻說,聽了這麼多次,你怎麼還這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時就需要專業的諮商師,一起探索想法、心情和行為,到底怎麼一回事;原來可能有一個模式會讓自己受苦,如果不想再受苦就有動機想改變,諮商師會協助給建議,但解決問題還是在於你個人」。靳秀麗分析,不能期待諮商師給建議讓你勾選,而是一起探索生命,讓人看見自己的問題。

學習心理諮商 看見自己 接納自己

「我也是在這過程中看見自己,進一步了解、接納自己,過去我的自我要求很高,不容許自己有一絲空檔,深怕怠惰、浪費了時間,長期累積下來好像總是沒有休息、總在拼命追趕,覺得很累!只要有小差錯,或不夠完美,便一直自責。透過諮商,我看見原來我只接納自己允許的部分,而不接納不允許的那個部分,然而那些都是我。要學會接納不同的自己,不論好與不好;看見自己的努力時要秀秀自己,像我這次拚了命的寫論文、考試,從沒那麼努力過,比大學聯考、比第一次唸傳播碩士時都還要認真,自己真的很棒!我要給自己鼓鼓掌!這是我過去從不會做的事。」

靳秀麗的論文特別針對45到64歲女性的人生下半場規劃為研究主題,在臉書和社群徵求論文受訪者,反應超乎預期的熱烈,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果然很關注這項議題。研究發現中年危機在40歲左右就隱隱出現,因為這個年紀在職場中前有遙不可及的前輩主管,後有大批年輕追兵,彷彿身處三明治夾層,還要兼顧家庭,常常會思索「我要這樣過一生嗎?」

等到45歲,孩子大了,家庭角色可以稍微卸下,卻察覺自己的社會角色能拚、能想像的,似乎就這樣,於是會有較大的決心想改變。「一旦有『想改變』的意識時,要提早準備,對於老化的覺知也必須更新」。內政部最近公布2021年台灣人平均壽命是80.86歲,其中女性更長達84.25歲,距一般認定的退休年齡65歲還有近20年的壽命,難道退休後就可以含飴弄孫、安享天年、被子女照顧?「過去認為幸福的樣態早已經改變了,現在的人不服老,不想每天宅在家,仍希望高度參與社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