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靳秀麗~我人生下半場的選擇

2022-08-26 05:40

? 人氣

靳秀麗在趙心屏的節目暢談人生下半場的選擇,左為好好聽文創內容長田麗雲(作者提供)

靳秀麗在趙心屏的節目暢談人生下半場的選擇,左為好好聽文創內容長田麗雲(作者提供)

「心理學家榮格說,中年就是卸下面具,好好面對自我的階段。」多年不見的好朋友,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靳秀麗望著我說。去年九月,她主動向服務多年的大愛電視台提出退休,還沒到屆齡退休的年紀就決定離開熟悉且喜愛的工作環境,為的是轉換跑道,成為專業助人的心理諮商師。此刻,她正走在一條面對自我、回應內心的聲音,做出全新人生抉擇的道路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笑著說,自己的中年危機來得特別晚,「環境太安逸了,沒有把雷達給張開、偵測外面環境,危機意識不夠」。靳秀麗在大愛電視台擔任節目部經理,2015年前後,新媒體連番上線,傳統媒體飽受衝擊,不論紙媒或電子媒體,都急於在數位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深怕如果沒有趕上數位潮流,就會被淹沒。身為電視台生產內容第一線主管的她面對的壓力極大,恨不得能換腦袋,內建數位DNA,然而,「我們就是傳統媒體的那一代啊!」在此衝擊下,她萌念是否該急流勇退?在最高峰時離去,身影最漂亮。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靳秀麗(約31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Android

「捶心肝」離開大愛 勇敢開創第二職涯

走出舒適圈,離開自己可以全然掌握的工作,靳秀麗形容這是個「捶心肝」的決定。「我好怕離開大愛台!工作是我的全部,失去了工作,我還能做甚麼?!」為此,她特別去做了諮商,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才發現原來她是捨不得,捨不得現下擁有很多的好。然而,人生不就是一直不斷在取捨中選擇?如果想要延長職涯,想實現「專業助人」的夢想,勢必要有所取捨,她決定重回學校學習心理專業。

整整花了兩年準備,通過東吳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的甄試,這個學程需時四年才能完成、取得學位:頭兩年修學分,接著兼職實習300小時、全職實習1500小時,第四年寫論文;當她忙著論文、又要準備心理諮商師考試,還得兼顧電視台工作,總覺得好像是腳踏兩條船,於是下定決心,忠於自己對下半生的選擇,離開原本深愛的媒體環境。

「如果想中年轉業或規劃下半生,真的要心理準備,可能要諮詢很多專業前輩,也要給自己機會和勇氣。學得心理諮商師這個專業,滿足了我想探索心理的好奇,也可以扮演有效的幫助者」。

2021年9月離開服務多年的電視台,靳秀麗很不捨共事的同事們 圖片取自靳秀麗臉書(作者提供)
2021年9月離開服務多年的電視台,靳秀麗很不捨共事的同事們 圖片取自靳秀麗臉書(作者提供)

多年媒體工作讓她見識了社會百態與多元人性,當面對有需要幫助的對象時,可以比較多層次地思考對方遭遇的問題和內心狀態。在慈濟服務時曾經擔任訪視志工,到每一個案家都發覺現代人的心病似乎特別嚴重,導致憂鬱症、躁症等疾病,如果想有效地幫助,自身必須擁有專業,才能辨別案家是否為高危險群,需要轉介給身心科醫師。另外,她在職場上也曾見非常有才華的同事,卻被情緒所困而影響專業,她深深為對方感到可惜,「我想了解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他過不去、想不通?心理真的很複雜,我也想了解我自己,這麼多的好奇與需要促使我去唸心理。」

在研究所深造的過程中,靳秀麗在政府認定的心理諮商所全職實習總共超過1600小時,「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我感到面對的不是『個案』,而是一個人,他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她舉例,某些情境會讓人覺得「怎麼又來了?」引人生氣、悲傷或憤怒的情境在生命中會一再重演,如果不想再這樣,可以怎麼辦呢?或者,只是心煩、想找人聊,但跟家人聊的話,家人常會毫不留情地評價,若找朋友,好為人師的朋友意見卻不合己意;失戀了,向朋友訴苦,朋友卻說,聽了這麼多次,你怎麼還這樣?

「這時就需要專業的諮商師,一起探索想法、心情和行為,到底怎麼一回事;原來可能有一個模式會讓自己受苦,如果不想再受苦就有動機想改變,諮商師會協助給建議,但解決問題還是在於你個人」。靳秀麗分析,不能期待諮商師給建議讓你勾選,而是一起探索生命,讓人看見自己的問題。

學習心理諮商 看見自己 接納自己

「我也是在這過程中看見自己,進一步了解、接納自己,過去我的自我要求很高,不容許自己有一絲空檔,深怕怠惰、浪費了時間,長期累積下來好像總是沒有休息、總在拼命追趕,覺得很累!只要有小差錯,或不夠完美,便一直自責。透過諮商,我看見原來我只接納自己允許的部分,而不接納不允許的那個部分,然而那些都是我。要學會接納不同的自己,不論好與不好;看見自己的努力時要秀秀自己,像我這次拚了命的寫論文、考試,從沒那麼努力過,比大學聯考、比第一次唸傳播碩士時都還要認真,自己真的很棒!我要給自己鼓鼓掌!這是我過去從不會做的事。」

靳秀麗的論文特別針對45到64歲女性的人生下半場規劃為研究主題,在臉書和社群徵求論文受訪者,反應超乎預期的熱烈,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果然很關注這項議題。研究發現中年危機在40歲左右就隱隱出現,因為這個年紀在職場中前有遙不可及的前輩主管,後有大批年輕追兵,彷彿身處三明治夾層,還要兼顧家庭,常常會思索「我要這樣過一生嗎?」

等到45歲,孩子大了,家庭角色可以稍微卸下,卻察覺自己的社會角色能拚、能想像的,似乎就這樣,於是會有較大的決心想改變。「一旦有『想改變』的意識時,要提早準備,對於老化的覺知也必須更新」。內政部最近公布2021年台灣人平均壽命是80.86歲,其中女性更長達84.25歲,距一般認定的退休年齡65歲還有近20年的壽命,難道退休後就可以含飴弄孫、安享天年、被子女照顧?「過去認為幸福的樣態早已經改變了,現在的人不服老,不想每天宅在家,仍希望高度參與社會!」

靳秀麗認為,人的壽命延長,相對人生的彈性也變大了,不一定22歲就大學畢業、65歲退休,一生的年日可以重新組合,即便老了還是可以終生學習,重回校園、重啟第二職涯,充滿無限可能,「要有意識的思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靳秀麗播報新聞、主持節目多年,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取自靳秀麗臉書)
靳秀麗播報新聞、主持節目多年,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取自靳秀麗臉書)

四年來透過學習、實習、研究,靳秀麗對於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有更清楚的認識,她對心理學家提出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非常有感:第一階段人生是依賴者,靠著父母師長的滋養,學習成長;第二人生是開始獨立成家,用自己的創造力付出、服務,成為供給者。到了第三人生,此時仍有能力付出,但也有某些地方需要幫助,如老了退化,但仍擁有專長,此時必須跟環境與人共生共善。「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有第三人生,必須有意識思考曾經在第一階段受惠於哪些人?第二人生又服務過哪些人?盤點人生、重新架構,會出現新的視框,看見自己想做什麼、怎樣付出、怎樣是有意義的連結。我們在這階段要好好傾聽內在,回應自己的心,才知道接下來怎麼做,相信在有意識的思考和選擇下,一定可以過很幸福的中老年。」

「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完全由自己創造,我希望在最後蓋棺的一刻可以說:我這輩子太精采,沒有遺憾了!」

回想當初只要一想到退休,就心生恐懼,以為退休是老化的、沒有生產力的,於是開始一步步「設計」自己,面對假想的困難情境,竟然也一關關過了,就這樣在充滿不確定的擺盪中走到今天,十足「人生從此不一樣」。訪問末了,她笑著說:「很對得起自己、有明確的目標,生活上有錨定的感覺,這種掌握感讓心安定,因為我只要朝著這方向走,幸福感會油然而生…」。

望著這位昔日電視台老同事、好朋友,我打心底深深祝福!我們都走在人生下半場的路上,雖然軌跡不同,但心有戚戚;但願同處人生下半場的朋友都能更認識自己、更清楚如何選擇想要的人生。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靳秀麗(約31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