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美駐台館所見證政權更迭台灣人血淚

2018-06-13 18:20

? 人氣

台北市目前的文藝重地光點咖啡,過去是美國駐台領事館。(柯承惠攝)

台北市目前的文藝重地光點咖啡,過去是美國駐台領事館。(柯承惠攝)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即將搬遷到內湖,離開原本位於大安區的舊址,在還沒開放赴美免簽之前,在AIT的門口,沿著信義路人行道排隊,心中忐忑不安地擔心著等下的面試,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座略顯破舊的建物,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結束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後,已服務了近四十年。

美正式駐台單位首見於日治

這塊原本規畫來興建學校的土地,由台北市政府租給美國在台協會使用,每到續約時,總會因租賃條件而爭議不斷。這次遷至內湖外交部的國有地,並簽下九十九年的長約,或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

相對於AIT,多數人記憶中並未有「美國大使館」的存在,這也無可厚非,台美斷交四十年,當年出生的嬰兒如今已是中年,「美國大使館」從未出現在他們生活中。

美國在台灣的外交事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清朝,英法聯軍大敗清軍後,台灣正式開港通商,美國將對台事務歸在廈門領事館的轄區。廈門領事只有遇到非親自處理不可的大事,才會短暫來台,一般例行的業務則授權在地的商人和英方協助,未設固定辦事處。

美國在台正式籌設領事館是到了日治時期,數度遷址後,決定在敕使大道租地上興工,於一九二六年啟用。敕使大道即今天的中山北路,有這麼響亮的路名,是因為路的盡頭為台灣神社(即圓山飯店一帶),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便由這條路前往參拜,是台北的重要道路。

美國在台協會信義路舊址,過去頻與台北市政府有租約糾紛。(新新聞資料照)
美國在台協會信義路舊址,過去頻與台北市政府有租約糾紛。(新新聞資料照)

美國台北領事館占地三七五坪,主建物面積約百坪,其餘則為庭園,幽雅清靜。這棟兩層樓高的建築,充滿著美國南方風情,是好萊塢電影裡偶爾會出現的維多利亞式風格宅院。外觀最搶眼的,是和希臘帕德嫩神廟相仿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牆柱,有著官方的氣派。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方也關閉了這棟氣宇不凡的領事館。

孫科暗指美領館窩藏共黨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重返台灣,這段時期領事館的地點,各方說法略有出入,依文化部的介紹,一開始美方短暫借用現在重慶南路上的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後來才遷到北門一帶,也就是日後美國大使館的位置。

曾任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副領事的葛超智(George Kerr),在《被出賣的台灣》一書中也確認了在北門的說法。確切細節,有待學界進一步考證。不管在何處,這段時間美國在台的官員們,都經歷了台灣史上最動盪的時刻。

葛超智筆下,陳儀主持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是個貪汙無能的「奸商政府」,陳儀政府也對美國無甚好感,雙方摩擦不斷。陳儀的英文秘書鄭南渭在媒體上對美國極力攻訐,利用各種藉口動員群眾,數次「反美示威」。一九四七年一月九日的示威規模最大,數千人圍繞著領事館,成員裡甚至還有被強迫參加的小學生,跟著高喊著他們不懂的口號。

不久二二八事件發生,台北陷入緊張局勢,憤怒的群眾湧上街頭,四處衝突不斷。葛超智目睹了領事館附近的鐵路局,守衛對抗議的民眾掃射,混亂中,部分鐵路局員工逃入領事館。

三月國民黨軍隊從基隆港登陸,開始全面的鎮壓和報復,幾乎屠殺一整個世代的台灣菁英。領事館礙於外國的身分,無法直接干預,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相信民主價值的人們失去生命,能做的只有透過新聞官員和記者的報導,讓國際知道事件的真相。

沒想到,這麼做還是遭到國民黨官方的回擊,事件結束後,立法院長孫科來台,便暗指美國領事館內有共產黨員潛伏,報導不實,顯示了國民黨政府遮掩二二八真相的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