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語教育現場─當有美籍英語教學助理駐校

2022-07-31 06:10

? 人氣

從以上本校的歷程來看,外師要能順利進入教學現場與中師合作、實踐於教學現場有好口碑流傳,是需多費思量與安排。目前各校會依自身不同的條件,與該名外師的專長,而有不同的作法。不若有些學校讓外師於非英語科進行協同教學,本校是以中師與外師直接於校本彈性課程合作,是較為容易的合作模式,而且其為「教學助理」並非教師,中師仍要從旁協助。並且本校學生英語能力較弱,此課程即專注於生活化的主題發展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為目標。每當學生踏入英文情境教室看著外師K,沈浸在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每週或隔周一節多練(被逼)著聽和說的機會,一學年的累積下,學生至少跟外國人講話比較不會畏懼,程度較好的學生也多了不少跟外國人練習口說的機會。額外的是,倒是老師們有著意料之外的收穫:外師K美式的教學方式與風格「課可以這樣上!」給了老師們不少啟發,促成英語教學的交流與討論,嘗試更多素養導向的教學活動,也與學生有了一同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這些都是外師K到訪前未曾有的。外師進入校園,促進了師與生的共同學習、教師之間的共備,形成教與學的正向循環,更有益英語的現場教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能有外師進入教學現場帶動英語學習已是實屬難得,然而這與雙語政策目標:全球性的供應鏈外商需要本土雙語人才,為了下一代更好的薪資所得,推動國際企業來台與台灣產業連結全球等,仍有一段非常長遠的距離。不過這至少能讓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會因家長財力的不同而有學習的缺憾,進入公校都享有外師這項學習英語的資源,培養打入「國際盃」的「文化資本」,外師駐校仍是有著實現教育公平的意義。

這一年的校園裡有來自美國的外師K,帶了動師生開口說英語的風氣,校園裡似乎沾染了些國際味。然而,以英語為主要的外語學習時,接觸到的訊息面向,會多從西方觀點視角看待全球,代表著當我們理解國際問題與他國政經文化,容易被英語系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影響,落入單一觀點而不自知,這反而不利於培養學生有「國際素養及全球視野」(註11)。因此,台灣想要更「國際化」,想要跨出蕞爾小島邁入世界,想要能於國際事務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需要的不僅是英語,而是要認知到英語僅是踏入國際的工具之一。參與國際事務所需要的,不僅是認知到地球村裡還有更多國的語言與其背後所代表的國家與文化,根本在於開闊的心態與多元的視角來理解國際事務,察覺並思索台灣於國際事態間為何種角色,如前述美國於全球事務的經營與局勢的變化下,運用學術交流基金會擴張其對台灣的影響,反之在台美交流日益熾熱之時,台灣如航空母艦旁小船,更需反思如何順勢而為、小心駛船不覆溺,這些需要的是更多於英語教育外——要儲備的是人文學科的學習與思辨能力。

附註

註1:〈臺灣傅爾布萊特計畫祝福2021-2022英語協同教學受獎人榮耀返美!〉,Fulbright Taiwan 學術交流基金會臉書,2022年6月30日。

註2: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2019年,第83頁。

註3:張武昌,〈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卷3期,2014年9月,第6 -17頁。

註4:程遠沛,〈英語情境教室領頭推行浸潤式教學〉,《遠見雜誌》,2015年9月21日,

註5:周祝瑛,〈引進英語外籍師資宜先小規模試辦〉,《師友月刊》,432期,2003年,頁30-32。

註6:〈教育部攜手學術交流基金會 引進70名美籍英語教學助理〉,2021年4月23日,

註7:〈關於我們〉,《學術交流基金會》

註8:〈傅爾布萊特計畫〉,《維基百科》

註9:〈范政務次長接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合作加強臺灣雙語教育〉,2019年3月20日,

註10:〈台美教育倡議合作雙語培訓 酈英傑:真朋友,真進展!〉,《聯合報》,2021年3月29日。

註11:〈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啟動〉,2020年5月14日,

*作者為新北市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