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語教育現場─當有美籍英語教學助理駐校

2022-07-31 06:10

? 人氣

圖片來源:林淑儀(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林淑儀(作者提供)

今年(109學年),我們校園裡多了個很特別的教學夥伴——從美國遠蹈重洋來福爾摩莎進行學術交流的美籍英語教學助理K(以下簡稱外師K)。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當我問學生:上課有沒有跟K講話啊?學生臉上閃出了光,吱吱喳喳搶著話:哎呀,她好漂亮,誰誰誰喜歡她,誰都在亂講英文就是要講......。她知道學生聽不太懂,會將講話速度放慢、多講幾次,讓學生理解她的意思;無論學生答對答錯,她都會先給予肯定「good!」;身形高大、一頭大波浪長棕髮的她,就像個可親的大姊姊,對上了「類小朋友」的國中生,她的「容錯度」很高,連學生回答書中的動物名稱亂說「foodpanda!」,她都不會生氣,跟著全班一起逗笑的開懷。

學生愛上她的課,一方面是對外國人的好奇,而且沒有制式的考試壓力,應該說上課就是在玩遊戲,玩點猜謎、搶答、角色扮演、找資料報告......任務輕鬆簡單,練聽說的同時學了單字或文法觀念。而她大學本科是學海洋生物,也將生物與海洋觀念融入課程裡,講解起來簡單三兩句就清楚明瞭,讓學生一邊上英文也認識了相關的知識概念。

更令人讚賞的是,她非常有心地另開時段,請學生組團來教她中文,讓學生加碼練英文表達,也是增加了文化交流的學習機會。K的到來,讓位處都市邊陲,連abcd英文26個字母認不全的文化不利學生,上起她的「全英文課」都還願意跟著一起講一起玩,我們學校十分好運,竟然可以請到這麼優質又盡責的學霸來教導呢!

外師K得成為本校的駐校外師,是來自於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所舉辦之英語教學計劃,為教育部引進的207位美籍英語教學助理之一。(註1)美籍英語教學助理與台灣教師合作教學,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將文化融入學校課程裡,幫助學生擴展對世界的看法,促進跨文化交流。

同時,這是本校成立三十多年以來首次擁有駐校外師,與全台的國中相比,也算的上是領先擁有駐校外師。在國中小的教育現場,為何這些年外師駐校漸成風氣,甚至快成為一間學校的「標準配備」?而且為什麼是美籍且這麼優質的年輕人會落腳在本校這新北都市郊區的學校和老師們一起教學呢?

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浪潮

這得話說20世紀末的全球化浪潮,對於鑲嵌於國際產業、以國際貿易為經濟命脈、在國際商場上競逐的台灣來說,少不了要能以全球的霸權語言——英語來溝通,才得以跨出台灣蕞爾小島、與世界各地打交道推展貿易。這讓英語成為打入「國際盃」重要的「文化資本」,特別是中上階層的家長,有的甚至經歷過闖蕩國外時英語能力不足的缺憾,當他們有了財力,即願意為孩子做出額外的教育投資,希望孩子有「國際競爭力」或「全球移動力」,轉化為未來職涯發展與財富累積,同時也於全球化的競爭下,保有經濟上的安全。而當公立學校無法有相對應的課程滿足這類的家長,他們又是屬於有能力有財力的中上階層,於是這些家長會盡可能投入家庭私財給孩子補習英文,甚至上私校,以便未來能在國際人才場上一搏。(註2)

自中上階級對英語教育的需求愈來愈受重視,國中小教育階段的主管機關地方政府也必須有些作為,將原先國中階段才要學習的英語,提前從國小開始,這也讓中央在2001年將英語納入國小高年級正式課程,展現政府透過公校來縮短貧富與城鄉差距,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讓學習英語不再是有能力負擔的家庭才得以優養,而是每個家庭、每個台灣的幼苗都得以享有的資源。(註3)

然而,常有在國內英語考試成績不錯,一旦面對外國人,或是出國卻難以用英語流利對答的現象,如何能「學以致用」培養全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成為英語教育急需追趕的目標。語言學習最有效果的方式在於營造「浸潤式」的情境,於是硬體方面,地方政府編列預算、學校打造情境教室;而最為至要的軟體,理想上要增加與母語為英語的外籍人士對談練習的機會(註4)。但現實層面是,台灣的薪水跟英美國家相比,著實是低了一階,台灣也不是世界大國,因此要請到外籍人士願意來台灣就業,甚至只來交換個一年,數量並不多,在公立國中學校能有外師駐校,向來是罕如鳳毛麟角(註5)。

國際化潮流持續湧進,影響著教育現場,到了2010年前後,有些學校嘗試雙語實驗性質的課程,新北還有一種集中性質的學院,以營隊方式讓學生體驗外師全英語教學,有以駐校外師上課的學校漸漸增加。直到2020年,教育部宣佈從之前約聘80多名外籍教師,預備持續擴充到300名(註6),預計要大為擴充外師的名額。外師名額會有如此大幅度的增加,推進一把的關鍵為總統蔡英文第二任任期所喊出的雙語政策——為了打造台灣成為國際上的高科技的供應鏈、成為亞太的金融中心,需要大量跨出島內、參與國際貿易的人才,特別編列了百億的預算推動雙語的學習,在此政策的積極推動之下,邀請到台的外師多了起來。不僅是中央積極推動,這把外師駐校之火同時燒到地方政府,外師駐校的比例也成為媒體用來鞭策地方首長的政績,如新北也有自請外師,從中央到地方都盡量提供外師資源,希望校內擁有駐校外師,推動雙語課程。

而本校教務葉主任看到了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協同英語教學計畫可提供學校美籍英語協同教學助理,而且無須負擔任何的經費,於是寫了本校的計畫、剪了介紹影片,找了英語教師P協助翻譯,申請居然通過了!經過了媒合後,外師K成為本校今年的駐校外師,跟全國其他縣市多所偏鄉學校一起,讓我們如此普通的公立學校,與民間的美語補習班或可砸大錢聘外師的私校並駕齊驅,一樣享有外籍人士教導英語的教學資源!

何以「學術交流基金會」能有此規模與能力,可以與教育部、地方政府合作,提供多名的外師?從其自述經費來源為「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編列年度預算,美方則由國務院編列預算,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支付」(註7),明示了此基金會是由美國官方所主導、促進文化學術交流的民間團體,為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之一,是美國政府用來推動國際教育、文化和研究交流計畫的機構(註8)。自台灣政府推動雙語教育起,學術交流基金會即與教育部合作,而且是嚴格甄選「美國傅爾布萊特青年得獎人」才得以來臺擔任「傅爾布萊特協同英語教學計畫(Fulbright ETA - English Teaching Assistant Program)教學助理」(註6),成為外籍師資的重要來源(註9)。可以想見,能領取獎學金並甄選上成為英語協同教學助理必為佼佼者,難怪本校的外師K規劃課程、上起課來條理清晰,一點都不含糊。

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這樣的台美合作不僅是基於台灣自2017年所推動的雙語國家政策,更有一明確國際事態上的轉變,美國益發重視台灣——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開打,美國外交策略開始轉向建構亞太戰略形勢,台灣忽地被鞏上中美對抗的風尖浪口,拉攏台灣成為美國的外交施政目標,於是各方面的合作更為積極,促進文化交流成為台美互動之必然。如時任AIT處長的酈英傑說:「現在更是加深在教育領域合作的時候,尤其是在中英文的教學和學習方面,台美可以說是『真朋友,真進展』。」(註10)身為美國官方之民間分身的學術交流基金會自是擔負起這些任務,透過推動英語教學帶動文化與人員的交流。本校也於此時機搭上了擁有駐校外師的順風車,成為台美互動的小小一環。

然而,要讓外在的豔陽照入斗室,須有開窗之人,才得以遍灑滿光。

申請通過後,本校以每週一節的彈性課程作為英語老師與美籍英語協同教學助理K一同上課,上學期為八年級每週一次,下學期擴大為七八年級兩週一次。兩方能順利合作,讓外師K在教學現場盡情發揮,融入學校的課程之中,關鍵在於要有「開窗之人」來穿針引線,本校英語教師P功不可沒——她規劃校本彈性課程並與外師K一同共備課程,並希望以外師K自身的學習經驗,將美式的教學方式帶入主導該節課程,原班英語教師從旁協助即可,多讓學生體驗美式的上課風格。P也需與任教七八年級的英文教師們聯繫每次的課程進度,還不時要解決各班、各種突發的疑難雜症:教學內容、學生分組、學生預習內容等,甚至因疫情的線上課程,她也要上線從旁協助。不僅課程上的共備與聯繫,P還連帶將英語情境教室、雲端教室逐漸佈置為校園的英語角,有利上課時讓學生浸潤於全英語的情境中。P雖未有減課領鐘點這些額外酬償,全自願擔任協調工作,協助外師K與學校間的庶務聯繫,促成英文科教師與外師K合作教學讓課程順利進行。有了她無私的付出與分享,才能讓今年的校本彈性課程裡,讓學生不用去補習班或營隊甚至私校、不用踏出國門,可以直接與外國人對談,認識不同的事務,感受外國人有什麼不太一樣的舉止與想法。此外,她還帶著外師K參觀本校的其他的學生學習活動、社團等,同時也成就了一回的台美文化交流與國民外交的美事呢!

從以上本校的歷程來看,外師要能順利進入教學現場與中師合作、實踐於教學現場有好口碑流傳,是需多費思量與安排。目前各校會依自身不同的條件,與該名外師的專長,而有不同的作法。不若有些學校讓外師於非英語科進行協同教學,本校是以中師與外師直接於校本彈性課程合作,是較為容易的合作模式,而且其為「教學助理」並非教師,中師仍要從旁協助。並且本校學生英語能力較弱,此課程即專注於生活化的主題發展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為目標。每當學生踏入英文情境教室看著外師K,沈浸在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每週或隔周一節多練(被逼)著聽和說的機會,一學年的累積下,學生至少跟外國人講話比較不會畏懼,程度較好的學生也多了不少跟外國人練習口說的機會。額外的是,倒是老師們有著意料之外的收穫:外師K美式的教學方式與風格「課可以這樣上!」給了老師們不少啟發,促成英語教學的交流與討論,嘗試更多素養導向的教學活動,也與學生有了一同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這些都是外師K到訪前未曾有的。外師進入校園,促進了師與生的共同學習、教師之間的共備,形成教與學的正向循環,更有益英語的現場教學。

能有外師進入教學現場帶動英語學習已是實屬難得,然而這與雙語政策目標:全球性的供應鏈外商需要本土雙語人才,為了下一代更好的薪資所得,推動國際企業來台與台灣產業連結全球等,仍有一段非常長遠的距離。不過這至少能讓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會因家長財力的不同而有學習的缺憾,進入公校都享有外師這項學習英語的資源,培養打入「國際盃」的「文化資本」,外師駐校仍是有著實現教育公平的意義。

這一年的校園裡有來自美國的外師K,帶了動師生開口說英語的風氣,校園裡似乎沾染了些國際味。然而,以英語為主要的外語學習時,接觸到的訊息面向,會多從西方觀點視角看待全球,代表著當我們理解國際問題與他國政經文化,容易被英語系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影響,落入單一觀點而不自知,這反而不利於培養學生有「國際素養及全球視野」(註11)。因此,台灣想要更「國際化」,想要跨出蕞爾小島邁入世界,想要能於國際事務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需要的不僅是英語,而是要認知到英語僅是踏入國際的工具之一。參與國際事務所需要的,不僅是認知到地球村裡還有更多國的語言與其背後所代表的國家與文化,根本在於開闊的心態與多元的視角來理解國際事務,察覺並思索台灣於國際事態間為何種角色,如前述美國於全球事務的經營與局勢的變化下,運用學術交流基金會擴張其對台灣的影響,反之在台美交流日益熾熱之時,台灣如航空母艦旁小船,更需反思如何順勢而為、小心駛船不覆溺,這些需要的是更多於英語教育外——要儲備的是人文學科的學習與思辨能力。

附註

註1:〈臺灣傅爾布萊特計畫祝福2021-2022英語協同教學受獎人榮耀返美!〉,Fulbright Taiwan 學術交流基金會臉書,2022年6月30日。

註2: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2019年,第83頁。

註3:張武昌,〈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卷3期,2014年9月,第6 -17頁。

註4:程遠沛,〈英語情境教室領頭推行浸潤式教學〉,《遠見雜誌》,2015年9月21日,

註5:周祝瑛,〈引進英語外籍師資宜先小規模試辦〉,《師友月刊》,432期,2003年,頁30-32。

註6:〈教育部攜手學術交流基金會 引進70名美籍英語教學助理〉,2021年4月23日,

註7:〈關於我們〉,《學術交流基金會》

註8:〈傅爾布萊特計畫〉,《維基百科》

註9:〈范政務次長接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合作加強臺灣雙語教育〉,2019年3月20日,

註10:〈台美教育倡議合作雙語培訓 酈英傑:真朋友,真進展!〉,《聯合報》,2021年3月29日。

註11:〈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啟動〉,2020年5月14日,

*作者為新北市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