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都是論文惹的禍─林智堅混水摸魚VS.柯志恩一魚兩吃

2022-07-21 06:30

? 人氣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柯志恩的論文也被指為有抄襲之嫌,只是她是自己抄自己。(柯志恩臉書)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柯志恩的論文也被指為有抄襲之嫌,只是她是自己抄自己。(柯志恩臉書)

如果學術研究可以用抓魚作比喻,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論文抄襲無疑是混水摸魚,而且顯然是在别人的魚塭裏東抓西抓;高雄市長候選人柯志恩的論文抄襲則是一魚兩吃,釣到魚後,先是快炒,再煮沙鍋魚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白紙黑字,論文有没有抄襲是客觀的事實,不因主觀意念而改變(並非作者説没有就不算)。只要閱讀無礙,又有比對文本的能耐,任何人不分教育程度、意識形態、性别、年齡或政黨認同,都可以獨立檢驗兩篇論文是否有雷同的情況,這是信度的問題。至於是否抄襲,就是效度的範疇了。鐡證如山,信度與效度兼具,作者便難以狡賴。死馬不能當活馬醫,林智堅的論文抄襲風波,看起來相去不遠。

翁達瑞(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争議性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7月1日在臉書上舉發柯志恩「學術不倫」,指出她在2004年發表的兩篇學術論文涉及「自我抄襲」和「一稿兩投」。柯志恩7月5日的回應是,「翁達瑞教授」對她的指控不實在,和林智堅碩士論文情況比較,「兩件事完全不同檔次」(見聯合影音網,2022年7月5日)。

柯志恩説的没錯,兩人的檔次確實不同,高下立判。林智堅是碩士,論文並未發表,内容取得不易,基本上無關知識宣稱與傳遞;柯志恩是教授,兩篇論文先後發表在期刊上, 不論新知或見解如何,都是既有文獻的一部分,只要花點時間或金錢,近用不難。正因為柯志恩的知識、學術地位和研究在檔次層面要高出林智堅許多,後者如果是等而下之,其他學者對她的論文有所期待,並不為過。

翁達瑞對柯志恩的質疑難免草率,特别是只憑兩篇期刊論文的摘要就大作文章。他應該仔細閱讀論文後,再下斷語,八九不離十。也許,翁達瑞無法親身到圖書館查閱期刊(工程浩大),他大概也不想花1200元台幣(華藝線上圖書館的要價),下載電子版(40美元耶)。翁達瑞為德不卒,難怪没有下文,事後又招架無力。

根據出版時間先後,柯志恩引起争議的第一篇論文是「後設認知導向之創造思考模式在教學之應用」,發表在《課程與教學》季刊(2004,7(1),頁15-30),參考書目只到第29頁,第30頁空白。依期刊網路説明,《課程與教學》(以下簡稱《課》)在1、4、7、10月出刊。一般來説,因為稿源、評審、排版、印刷和郵寄等因素,期刊很難如期發行,或短期内在圖書館上架,因此論文是否流通或適時被引用,就非人為可以控制。

柯志恩的第二篇争議論文是「融合後設認知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在師資培育課程之應用」,刊登在《新竹師院學報》(以下簡稱《新》)第十九期(2004年,頁13-43)。文章的第一頁(頁13)在摘要底下注明,投稿日期:2004年3月15日,2004年7月31日修正,2004年9月6日通過採用。依網路資料,出刊日期的記載是2004年12月1日,也就是説,這篇論文花了九個月時間才見天日。

由時間序看,《新竹師院學報》的論文發表無疑晚於《課程與教學》的論文,不過《新》卻未引用《課》,卻引用了柯志恩一篇1999年發表的研討會論文。這個技術敗筆頗耐人尋味,她有足够的時間更改參考書目,卻置之不理(是疏忽,還是有意?),從而在學術倫理上留下相當瑕疵,至少柯志恩很難為自我抄襲合理化。

抄襲的形式大致分為兩種:抄襲别人(林智堅的論文)與抄襲自己(柯志恩的論文,亦即她自己説的,柯志恩抄柯志恩)。依據相關文獻(例如,Chaddah, Current Science, “Self-plagiarism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12年,2月10日,頁379),抄襲的内容不外有三類:結果抄襲(results plagiarism)、文本抄襲(text plagiarism)和概念抄襲(idea plagiarism)。柯志恩的抄襲應該屬於第二類。

即使嚴重程度有别,不管抄别人,或是抄自己,抄襲的本質不變,作者把現有的文字複製一遍,在不同的地方,再次使用。兩者都牽涉學術倫理,也敗壞知識生産的尊嚴。説自我抄襲(兩個屬性)不是抄襲(一個屬性),頂多是白馬非馬的狡辯。

純粹從兩篇論文的摘要比對,翁達瑞對柯志恩的抄襲指控多少站得住脚。《課》與《新》的論文摘要都只有兩段,第一段除了《新》(頁13)多出15個字外(「特别是將進入教育職場之職前教師」),跟《課》(頁15)的論文摘要比較,一字不改。光是這兩頁,就有百分之五十的雷同,就出版時間看,《新》是抄了《課》。

柯志恩兩篇論文文獻探討雷同部份。(作者提供)
柯志恩兩篇論文文獻探討雷同部份。(作者提供)

其實,摘要抄襲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大問題在於,兩篇論文在方法之前的内容雷同比率不小,尤其是文獻探討部分。文獻探討算是一項研究的核心部分,不應只是何人何時説了些什麽話,或發現什麽。如此平鋪直述,不過凸顯學者知識技藝不足,或不具想像力和創造力。文獻探討往往包含理論架構,作者應該把相關文獻融會貫通後,經由歸納或推論,提出新知、見解或創意,用來指引自己研究的方向。

因為情境不同,每一個新的研究都必須在文獻探討方面仔細梳理過,並寫出難題所在(不然研究意義何在?),而非照抄先前發表過的文獻探討。不幸的是,柯志恩的兩篇論文正是如此,依樣畫葫蘆。本文無意逐句逐段的指出雷同的文字部分,附表詳細的列舉兩篇論文文獻探討重疊之處,任何人都可直接比對原文。

在《課》的論文中(全文15頁),從前言到方法一節前的文獻探討内容(頁16-21),除了一些文字删減或段落安排,絶大部分都出現在《新》(全文30頁)的文獻探討中(頁14-24),幾乎是完整的拷貝。換句話説,《課》的6頁文獻探討被移植到《新》的11頁文獻探討裏,這是抄襲形態的文本抄襲。另外,《課》的結論最後一段(頁27),幾乎全部出現在《新》的論文中(頁23)。如果《新》的論文引用《課》的論文,柯志恩多少可以辯解她没有隱瞞自我抄襲的意圖。

由於兩篇論文均發表於2004年,又没有後文引用前文的事實,就算出版時間有先後,除非有第一手證據,我們很難篤定《新》的論文抄襲了《課》的論文,柯志恩很有可能利用相同文獻同時寫兩篇論文。《新》在2003年10月22日在淡江大學開始進行研究(頁15、25),《課》並未交代研究時間和地點,只提到「以台北市大安區一所中型小學」(頁22)。一個合理的推測是,柯志恩先寫完《新》的長篇論文,至少是文獻探討部分,再删減縮短,並套用在另一套數據上,寫成《課》的論文。

從一些蛛絲馬跡或不該有的錯誤看,《課》的論文似乎是在匆促中寫成,不然就是依賴第二手文章,而非參考原典。《課》的中英文參考書目共有39個,其中列了五個不曾引用的書目。文中引用了鄭昭明(頁16)、Lin (頁20)與Isaksen和Treffinger(頁21),卻没有列出相關文章。另外,被引用的Isaksen和Treffinger文章刊登於1985年(頁21),參考書目卻列出1992年的,而且作者的排名對調(頁29)。比對《新》的論文(頁24),這一段引用已改為1992的書目,但是文字跟《課》的論文相同。還有,英文參考書目有六個不按字母排列(如Bruner, Bandura, Baird, Brown;Nelson, Jay)。這些都是可能抄襲的線索,研究生的論文尤其會出現如此技術缺點。

嚴格説,這篇《課》的論文怎麽看都不符合學術刊物刊登的要求。論文發表時,柯志恩是副教授,身為作者,她自然要負絶大部分責任(寫作不嚴謹、虛應故事),2004年《課程與教學》季刊的編輯和評審們可能力有未逮,守不住論文發表的關卡,當然也難辭其咎。文章刊出後,柯志恩大概發現了這些缺陷,在《新》的論文裏全部更正。

不管如何,只有柯志恩自己清楚兩篇論文的寫作順序。因為發表在後,《新》的論文顯然抄襲了已經刊出的《課》的論文。僅管她擁有兩篇論文的知識産權/著作權,卻未必擁有文章發表後的版權,後者應屬於期刊所有。我們無法查知2004年的《課程與教學》是否實施目前的「著作權授權書」,但是有權處理刊登在期刊裏的論文(如收費或轉載),應是不争的事實。

簡單説,由於没有引用自己先出版的論文,也没取得期刊同意使用文本,柯志恩在相當程度上侵犯了《課程與教學》的版權。這恐怕不是她利用「文本再使用(text recycling)」的概念和操作,就可以輕易打發掉的法律問題(見甘偵蓉,『「文字再使用」有問題嗎?文字再使用、自我抄襲兩概念之釐清』,《科學月刊》,2021年4月15日,472期)。

柯志恩抄柯志恩,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當然有。不論何種形式的抄襲,都賤踏論文發表的規範,無視學術倫理為何物。第一,柯志恩一魚兩吃(英文的對應概念是double dipping,她取得美國博士學位,應該理解這個不當學術行為),以大部分雷同的文獻探討冒充各自獨立的文本,招摇於學術界。第二,柯志恩不按牌理出牌,違反論文内容(部分或全部)不曾發表過的誠信原則,欺瞒期刊編輯和論文評審的信任。第三,柯志恩誤導讀者,拿並非都是原創寫作的文本,矇混一番。第四,柯志恩挑戰版權的神聖,顚覆論文出版的應有規矩,多少把個人麻煩提升到社會問題。

有些人或許會説,學術界抄來抄去,柯志恩只不過抄了自己,犯不著大驚小怪,她至少不像林智堅抄襲别人。這種看法似是而非。柯志恩是大學教授,傳道授業解惑之餘,面對一個很實際的難題。

我們不妨想像,她的學生拿一篇學期報告,繳交到她在同一學期所教的兩門課。她發現後,以一魚兩吃為由,要當掉這個學生。一旦她/他理直氣壯的説,老師,妳不是也自我抄襲。柯志恩要如何自處?

*作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名譽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