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文明與野蠻,有時只有咫尺之遙

2018-05-27 05:50

? 人氣

1800年,德國的另外一位大文豪席勒也慕名而來,並在此完成了他的作品《瑪麗·斯圖亞特》(Maria Stuart)。1808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拿破侖來此參加盛大的狩獵活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此向西,距離這個「繆斯庭院」的不遠處,納粹在「古典威瑪」一百多年之後,用囚犯的血淚建起了一座人間地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它一開始叫「埃斯特山集中營」(KL Ettersberg),由於這座山與歌德的名字密切相關(他的作品中多處都到過它),所以,即便威瑪屬於納粹重鎮,但這個名稱最後還是被當時的市府否決掉了,改為世人熟知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KZ Buchenwald)。

遊覽完「古典威瑪」,再沿著那條當年的「血路」(Blutstrasse)來到集中營舊址,筆者真有從文化聖殿墜入人間地獄的感覺。正如著名的猶太流亡者、後來又回到德國的語言文學家理查德·阿爾溫(Richard Alewyn)所說的那樣:在我們們與威瑪之間,橫臥著布痕瓦爾德(Zwischen uns und Weimar liegt Buchenwald.)。

集中營入口處的鐵門上,用鐵血色鑲著三個赫然大字:JEDEM DAS SEINE。翻譯成中文就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或「自作自受」的意思。站在門外,看這三個字是反著的,只有站在門內,它們才是正的。很明顯,這句話是給門內的囚犯們看的,是為了每天提醒他們清楚自己的處境,接受眼下的事實。為了加深犯人的罪感,納粹還在鐵絲網外,用從囚犯們那裡搜刮來的金錢修建了一座小型動物園,一方面供黨衛軍骷髏隊(SS—Totenkopfverband)官兵們及其家屬消遣,一方面也是為了告誡囚犯:你們是一群連動物都不如的渣滓。

德國人喜歡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自律性極強,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優點有時候往往又是缺點,或可能轉變為缺點。譬如,享譽世界的「工匠精神」一方面體現在「德國製造」上,但專制時期也反映在種族滅絕和消滅異己的精心策劃和不打折扣上。

如今,當年集中營的木板房(Holzbaracken)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片發人深思的空曠地帶。一般情況下,參觀整個舊址需要兩個半小時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可筆者最後花費了七個小時,而且還沒全部看完。耗時最多的是位於當年集中營「被服倉庫和犯人錢財保管處」(Kammergebäude)內的介紹「布營」歷史的常規展覽。這是筆者到目前為止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展覽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