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去全球化,最大輸家是中國?

2022-06-24 06:10

? 人氣

令人莞爾的是,去全球化思潮,正是西方內爆的鐵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四步假設:中國會失去技術

第四步假設的論點是:出口萎縮又內爆,中國還會因為西方的封鎖而失去技術,華為,中芯都是現成的例子。而如果美國說服歐盟和日本重啟多邊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 (CoCom) 以阻止技術流向中國,中國將幾乎沒有機會在與美國的技術競賽中獲勝。

到了這第四步,論者是愈說愈起勁,但一說到華為,我就想到台積電,在美國的威逼利誘與無底線的監控下,懷璧其罪的台積電,才是生命垂危的那位。

先進技術的產生,除了研發投資,還牽涉教育體制,開放多元的職場環境,鼓勵創新的制度,與廣大市場的支撐。這裡面的眾多因素,或多或少都與全球化有關,有賴一個開放的環境。

換言之,基於任何理由而採取封閉的作為,才是阻礙技術進步的高牆。美國的高科技人才,高比例來自外國移民,而養這些高薪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全球市場。

如何實現對華封閉自身技術,又能擁有中國市場呢?美國確實給出了答案,就是「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問題是,這「規則」先是遲遲推不出來,推出來後又嚴重缺乏說服力,只剩叫囂,與漫無止盡的空話。

從俄烏衝突的例子來看,美國往往是叫別人幹,自己倒是一堆理由不幹,因此歐,日會不會聽話還是未知數,沒人是傻子,他們會先看美國封鎖技術所產生的損益,再盤算自己怎麼玩。

比較真實的全球化前景

去全球化的初衷與目標,是最大程度實現自給自足。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那要付出多大代價?尤其是對那些天然資源匱乏的經濟體 —— 如日本 —— 代價難以估量。

現在去全球化論者看著俄烏衝突後西方團結的表象,樂乎乎重申己見,並猴急地下了結論,認為中俄無可避免地會被西方孤立。這是大膽假設,粗心求證,選擇性摘選數據以符合偏狹理論,莫說結果必然經不起檢驗,連理論本身都自相矛盾。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面臨的挑戰確實是嚴峻的,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從疫情到俄烏衝突接連的意外,都在考驗目前的全球化體質,且明顯地,許多經濟體已承受不了重壓,而想改變供應鏈結構。

重點是,改變結構的時間要拉多長,才能緩解改變所帶來的痛苦。

關於全球化,比較接近現實的說法是:全球化可能已過了頂峰,它正在縮小或變形,但過程緩慢。當然有論者將此現象形容為去全球化的開端,但沒人說得清其最終結果。

全球化並沒有衡量指標,這意味著任何改變現狀的發展,都能隨意稱之為去全球化,因此這概念本身並沒有可靠的實質內容,只有修辭上的意義。

萬全的想法是,全球化必然將經歷比自然演變稍快的調整,對於一些「沒有會死」的供應鏈,如糧食,能源,各經濟體都會想辦法找出更安全的重構途徑,無論是自給自足,或是多元佈局以分散風險。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因應新情勢,是所有經濟體的共同挑戰,而不是中國獨有的挑戰。

個人認為,普京確實促成了多極化世界,未來或可能是以天然資源與原料為核心形成多極,因此傳統的區分也同樣會被解構,如歐洲,可能就不再會是一個整體,畢竟,德,法被波蘭與立陶宛持續綁架的未來情景,實在難以想像。

美國在所有傳統區塊都想搞派系化,以解離出「美國隊」,唯有天然資源與原料的拉力,能有效抗阻這個偏狹的人造結構。

因此,去全球化論者該注意的輸家不是中國,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是否正面臨分崩離析,被去全球化謬論誤導至死巷裡。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