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多少樓臺煙雨中》選摘(2)

2018-05-26 05:10

? 人氣

徐彬彬除了精通戲曲之外,另一強項就是歷史了。自三十年代開始,他就一直在天津《大公報》主持副刊。主要在《凌霄隨筆》與《凌霄漢閣筆記》等專欄中寫些文史短文。介紹我國文物、典章制度、歷史掌故,如數家珍,且文筆極其流暢優美。可惜的除了《凌霄一士隨筆》出版外,其他文章都沒有結集出版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510-《凌霄漢閣筆記》書影(新銳文創提供)
《凌霄漢閣筆記》書影(新銳文創提供)

二○一四年掌故家蘇同炳先生向我提及徐彬彬的《凌霄漢閣筆記》,並提供他從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的相關文章,但只有一小部分,大概只有五萬字左右,是來自天津出版的《正風》半月刊的第一至第八期。

說到《正風》半月刊,不能不提到該刊的創辦人吳貫因(一八七九~一九三六),他原名吳冠英,別號柳隅,廣東澄海人。一九○七年,吳貫因赴日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史學系,獲政治學士。一九○九年他同張君勱等人在東京設立諮議局事務調查會,並負責編輯《憲政新志》。在留日期間,吳貫因還結識了流亡在日本的梁啟超,兩人成為好友。一九一二年學成歸國後,便和梁啟超在天津創辦《庸言日報》和《庸言月刊》,梁任主筆,他當編輯。一九一三年,梁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他則任北洋政府衛生司司長、幣制廠廠長。一九一六年,袁世凱復辟帝制,他追隨梁啟超南下兩廣,揭起反袁的旗幟。一九一七年起,他開始從政,歷任北京政府內務部參事、內務部衛生司司長。後來,他推崇「教育救國」,一九二七年棄政從學,任東北大學教育、文學院院長,平民大學、燕京大學史學教授、華北大學校長。一九三五年,他返回天津創辦《正風》半月刊。

有關創辦《正風》的經過,據高伯雨說當時在廣東陳濟棠手下做什麼局長的孫某,當年在北京曾強行拜吳貫因為師,當他在南天王陳濟棠駕下發達後,力薦吳貫因為廣東教育廳長,據聞吳貫因予以拒絕,孫某硬要他去廣州見陳濟棠,吳貫因到廣州後,見到那種烏煙瘴氣景象,嚇到不敢承教,決意斷然回絕。傳說陳濟棠問他想做什麼,他回答什麼都不想做,只想回北方以研究學術終老。結果南天王撥出一筆錢請他辦個正風社,出版《正風》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於一九三五年一月發行,出版到第四卷第十期停止。高伯雨說,初刊時頗見精彩,他每期必買,過了一年就差了。一九三六年,吳貫因因腦溢血病逝於北平,終年五十七歲。

《正風》半月刊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只藏有前八期,後來我又從國家圖書館找到十二期,但卻是微縮捲,得在機器上逐一尋找到相關的文章,再複製影印出來,需花費半天的時間。該微縮捲拍攝時,原雜誌是來自烏拉圭,據我判斷是黨國元老李石曾當年捐贈給烏拉圭的藏書。李石曾藏的《正風》半月刊也不齊全,其中第一卷十七期、十八期、十九期、二十三期及第二卷第一期是闕如的,因此我又找到上海的友人張偉先生的協助,在上海圖書館找到這五期。除了《正風》半月刊外,徐彬彬還在其他雜誌發表同一專欄,我又廣加搜尋有《逸經》、《坦途》、《民治》月刊等。因此這書稿能有目前的二十萬字,卻是集合臺灣、烏拉圭、上海收藏的雜誌而成。對於協助的友人,在此深致謝忱。而當時原雜誌校對不精,有諸多錯字,作者都表示要在幾期後做一勘誤表,但始終沒做,加上當時只有簡單的斷句,沒有詳細地新式標點符號,因此在編輯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斷句標點及製訂標題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