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原能會主委錯了,以核養綠才是國際趨勢

2018-05-08 05:30

? 人氣

能會主委謝曉星到立院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能會主委謝曉星到立院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日前看到原能會主委謝曉星在自由時報的專訪內容,實在是令人大吃一驚,短短的專訪之中就出現許多錯誤,彷彿是謠言懶人包大集結,筆者身為國家所培育的核工碩士,不願見到台灣能源政策被謠言所害,決定出來闢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核二廠二號機反應爐沒啟動就能發電?

謝曉星首先說:「2016年5月16日核二廠二號機剛完成大修,經原能會審核同意重啟,發電箱避雷器卻在併聯三十五分鐘後發生爆炸事故,因而停機至今六百多天,當時反應爐根本沒啟動…」只要稍微有核工常識的人就知道這段話扯爆了,反應爐沒啟動要怎麼發電、要怎麼併聯? 而且依照當時運轉紀錄,核二廠二號機反應爐的確是有啟動,在發電箱發生意外後,反應爐就隨即安全跳機。因為發電箱是屬於發電設備部分,以前台灣水力電廠也有發生類似的意外事件,所以這事件的確不屬核安事故。但謝曉星連當初反應爐有沒有啟動都會弄錯,可見在專業度上根本不適任為原能會主任。

核四是拼裝車? 沒有建這麼久的核電廠可啟用?

接著謝曉星說:「被稱為拼裝車的核四,起建迄今達近二十年,全世界似乎沒有建這麼久的核電廠可以啟用的例子…」這段話又錯得非常離譜,把核四稱為拼裝車是反核人士常見的汙名化手法。現代社會是屬於專業分工的社會,我們坐的車子、捷運、飛機,及常見的手機、電腦等3C產品,哪一項不是拼裝的? 而且核一、核二與核三廠也是拼裝的,所有西方式核電廠都是拼裝的,只有蘇聯車諾比式核電廠是蘇聯一手打造出的非拼裝式核電廠,但是這種核電廠有比較安全嗎? 謝曉星還在用拼裝車來稱呼核四,可見是把立場放在專業之上,根本不想推廣關於核能的正確知識與安全真相。

核電廠安不安全、能不能啟用,不是任何人說了算,是由安全測試為準,這是工程界的常識。世界上興建超過二十年的核電廠還可以啟用的案例並不少,例如:美國Watts Bar 二號機1973年動工,2016開始商轉,從起建到商轉花了43年;伊朗Bushehr 一號機1975年動工,2013年9月商轉,從起建到商轉花了38年;阿根廷Atucha 二號機1982年動工,2015年2月28日商轉,從起建到商轉花了33年;羅馬尼亞Cernavoda 二號機1982年動工,2007年9月12日商轉,從起建到商轉花了25年。謝曉星是真的不知道這些國際實際案例,還是在睜眼說瞎話? 不論是哪種,都明顯不合適擔任原能會主委。

被綠營視為「宣布死亡」的核四廠,其實仍在苟延殘喘。(新新聞資料照)
被綠營視為「宣布死亡」的核四廠,其實仍在苟延殘喘。(新新聞資料照)

燃料棒運回美國注定是賠大錢的冤大頭

謝曉星又說:「未用的燃料棒,還有利可圖,美國原廠可拆解再改製賣給其他國家,且台電可減少一年一億維護費用支出。」但根據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葉宗洸教授的估算,要把核四燃料棒運回美國,運費約7.3億、拆解費27.6億、其他工作費0.4億,總計35.3億元。而且放在美國儲存每年還是要支付數億元的照護管理與維護費用,遠比放在台灣來得貴。就算回收鈾可以轉賣,外送拆解花費遠比回收鈾的價值還高,更何況賣不賣得出去還是未知數,所以這決定注定是賠大錢的冤大頭。可見謝曉星完全是在避重就輕,故意不講要花費的部分,根本是在欺騙台灣民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