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1):獅子山下的經濟困局

2015-02-18 05:40

? 人氣

現在,政府想要重新開放土地,但是2010年後的香港,在政治社會的氣氛與形勢上,已有很大的不同。香港基本上並不缺乏土地,雷鼎鳴給我了一排數據:香港的總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私人住宅佔地只得25平方公里,公屋、居屋16平方公里,鄉郊居所35平方公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前,政府徵收新界的農地,希望在房屋與基礎交通建設項目外,也能規劃出經濟發展,蓋商場等等,希望可以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過往,香港新界的北方有一處叫作天水圍的地方,除了房屋、沒有任何商業建設,住在那裡的都是年紀長,或者無法工作的港人,是香港的「悲情城市」,香港導演許鞍華更將天水圍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與《天水圍的夜與霧》

雷鼎鳴認為,問題在於建屋太少,不是土地不夠,而要蓋房屋,就需要有不同的商業設施來配合。但是目前的狀況是,香港新界北方要進行開發,作為土地擁有者的原居民本身很樂意賣地,而反對的都是目前用租賃方式在上面生活的民眾(多數是二戰之後陸續從大陸逃難來的香港人),因為他們只會得到搬遷費用,真正得到大筆金錢的是原居民。

(香港反高鐵群眾聚集在立法會前。2010年。WiNG攝/維基百科)

以反高鐵運動為例,爆發點來自高鐵路線行經一個名為菜園村的非原居民村,由此展開一連串各面向的社會抗爭。最後,菜園村民還是被迫搬遷,其中過程讓人揪心,而他們每一戶最多只得到六十萬元港幣的搬遷費。

我問雷鼎鳴,你覺得六十萬元港幣,以現在的香港來說是合理的嗎?他回答我,其實許多抗爭居民都不是抗拒搬遷,只是想用將事情鬧大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補償;而香港政府也不是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覺得這些居民不是地主,要補償也依法無據。

雷鼎鳴更指出,大家都認為要發展,也知道天水圍就是一個發展失敗的例子,要增加住屋,必須要有商場進駐、有經濟活動;但現在的社會氛圍傾向反對地產霸權,蓋商場就會被激進的人說,這會吸引大陸來的「蝗蟲」。

《自由行的經濟貢獻有限》

自由行是另一個導致香港民眾普遍不滿的政策。根據統計,2003年開始的內地遊客自由行,每年不斷擴充開通的城市數量,2009年更開放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可以在一年內無限次數進入香港。

這對香港就像是兩面刃。根據統計,到2013年為止,總共有1.29億大陸人透過自由行到港,2012年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3%,創造了超過11萬個職位,佔本地整體就業的3.1%,在去年(2013年),大陸訪港人數更達到一年4千萬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