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1):獅子山下的經濟困局

2015-02-18 05:40

? 人氣

「我這代人在相對安穩的社會長大,不算很壞,我們有做慈善的習俗,不過底子裡是比較自利和計算的,如以前在學校考試,最終是自己得分過關。是的,我們愛錢。所以出道十年八年後,我們想像力就被綁架了,很甘心的受吸引,從賺辛苦錢,進化到想同時賺更多更容易的錢。」「不在公共領域集體爭權益,只做私下的安排,也是本代人的特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剖析不見得每一個同代人都同意,但陳冠中提到這些,其實要面對的是這代人的失誤。「愛國與民主都是香港這場實驗早該完成卻未完成的部分,是自利的我這一代人遲遲交不出的功課。」

他反思,在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未來的那段時間,英國想要加入香港代表,被稱為所謂的三角蹬(中英港),北京反對,聲稱自己可以代表香港。那時候的香港人是怎樣的想法呢?

「如果嬰兒潮一代當時(80年代)空群而出要求民主,如2003年的五十萬人上街,基本法都怕要改寫,事實大部分我這代經濟動物根本沒有去爭取--少數已成既得利益的同代人,竟有反對普選等普世價值的。同時,我這代人仍普遍保留了之前對大陸的畏和疑,而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更嚴重拖慢了港人學習的愛國進程。」

《他們都是香港人》

引用呂大樂與陳冠中,一方面希望能以更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視野做為背景,去理解雷鼎鳴這一代人的性格,與他們面對當前香港問題時的可能思維,也理解他們的人生旅程,如何造就了現代的香港。同時,香港正在蛻變,新一代港人出現了,他們如同第二代港人受第一代港人影響一樣,有性格的延續,也有他們的反叛,他們的自主意見。

呂大樂、雷鼎鳴、陳冠中,他們是同一代人,有許多共同的經驗,內在性格也因類似的生命背景而有相似之處,但我們同樣可以理解他們彼此間的諸多差異。這些差異沒有道德判斷上的好與壞,差異既是自然的,也是真實存在的。

個體差異與世代差異,鉅觀來看是同樣的,生命的延續與變化,造就不同的個體與不同代人。在訪問完雷鼎鳴先生後,我內心感受飽滿,有一種見識到了典型的香港性格、始見廬山真面目的滿足。我聯想到這代人的成功,想到同屬這代人的其他人物,以及世代各異的抗爭者們。

我從中確認了,他們之間有所差異,卻都是香港的一部分,都是香港人。理解香港,得暫且放下自己有限的見識與意識型態,從歷史與文化去理解這塊土地,才有機會真正了解這片土壤滋養了什麼。

此時的香港正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該怎麼走,爭執與鬥爭讓許多港人都感到心煩。但這段過程,也像是被迫打開了更大的公共辯論空間,推演下去,自由與法治等價值恰恰會因為如此而得以鞏固。更何況,這樣公共辯論空間,讓香港人更有機會有所省思,共同面對的問題。

就像呂大樂與陳冠中對嬰兒潮一代的客觀描述--人口眾多。雷鼎鳴談土地發展時,帶點憂心的提到,未來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勞力缺乏外,醫院的需要根據計算,還要多十座才行,每座醫院又都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面對這樣的情形與發展,相信他多少會感到焦慮。而雷鼎鳴的問題,不僅是這個問題,不應該歸類成是哪一代人的問題,而是全體香港人都需要一起面對自己的問題。

「軟著陸」世代之爭,避免惡性循環最好的方式,以我的理解,還是民主的政治制度,因為民主制度可以保障不同意見者,以及不同階級世代的權利,在這樣的平台下,大家身體力行地去學習什麼是互相尊重與制衡。

*作者任職於網路媒體,喜愛閱讀、新聞寫作,偏好政治、歷史、棒球、本土文學。本文選自《傘裡傘外》(水牛出版)第七章,作者在書中訪談18人香港性人物,追索四代香港人的民主之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