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短鏈革命迎來「新」農業

2018-04-14 06:40

? 人氣

文中指出,隨著短鏈趨勢到來,台灣生產之農產品,究竟要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何種重要角色?(資料照,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文中指出,隨著短鏈趨勢到來,台灣生產之農產品,究竟要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何種重要角色?(資料照,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過去商業經營模式為哪裡便宜,就在哪裡生產。然而隨著消費習性的轉變以及智能生產技術的精進,若供應鏈太長根本無法及時回應消費者需求,且先進全自動化設施在哪裡生產,勞動成本已不是重要考量。為此全球製造業正掀起一波大遷移,在這波短鏈革命中如何避免被排除在外,如何貼近消費地生產,已經成為製造業的優先選項,例如鴻海前往美國威斯康辛洲,打造大型液晶顯視器(LCD),係透過美國製造來貼近在地市場。這波短鏈革命是否迎向農業,也引發全球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傳統農業以露天耕作為主需看天吃飯,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天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破壞力更強包括:乾旱、洪水、森林大火、暴風雨、植物害蟲、動物疾病爆發、化學物品洩露和有毒的藻類水華等,根據統計2005年至2015年期間,天然災害導致開發中國家農業部門的農作物和家畜生產受損或完全被毀,金額高達960億美元,未來情況將更加嚴重,災害風險減輕和管理必須成為現代農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因應未來氣候變遷與全球人口增加,降低受天候影響並提高農業生產效能的智能型農業,其生產設施、技術、加工、行銷以及商業模式,正在被積極開發中,也獲得相當的進展例如:室內超集約生產系統、植物工廠、垂直農場、溫室大棚等等,可預期這類生產方式占農業比率會大幅成長,這些科技化的自動生產設施,對土地、人力、用水、農藥、化肥等需求,較傳統農業大幅減少且可以採取客製化生產,滿足特定的消費群。此種有別於傳統尋找土地、勞工便宜地區去投資農業,再運到其他國家販售方式,只要掌握住關鍵技術的智財權(包括苗種、技術、營養液、設施等),就可以選擇到目標市場去生產,然後就近消費(如農場直送等),可以去除運輸、關稅、倉儲等費用,又可以確保產品鮮度與食用安全,同時縮短食物里程,正符合短鏈趨勢與環保需求,屬於產業新藍海,這會是未來農企業尋求投資的新標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共同創辦人投資大亨羅傑斯(Jim Rogers)曾提到未來幾十年中,農業是最佳投資標的之一;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在第三波數位革命(The Third Wave: An Entrepreneur's Vision of the Future)一書中亦指出第三波創業家,不是二十幾歲的程式設計師,而是三十幾歲的農夫、工人、廚師或藝術家,顯示「新農業」正在崛起(不是國內政客選舉的口號)。

在台灣由於耕地面積有限且國內消費市場小,光靠地產地銷有困難,許多國產農產品,若沒有國外市場來調節,很容易產銷失衡,造成價格崩跌,如香蕉、台灣鯛、釋迦等就是明證。隨著短鏈趨勢到來,台灣生產之農產品,究竟要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何種重要角色?該如何避免在全球農產供應鏈也發生短鏈時,被排除在外,對台灣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政府相關部會應未雨綢繆,不要被意識形態所綁架,為老是畏懼自由貿易浪潮的台灣農業找到真正的出路。當前政府為選票,推出補助、補貼、職災保險等惠農措施或可發揮短期效果,但是為了台灣農業的長遠穩定發展,需要的是前瞻的擘畫與人才,這絕對不是「吳音寧們」可以想像的,也是當前台灣政府所最欠缺的。俗話說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而台灣真的沒有準備好!

*作者為農經學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