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選粹:讓遺忘的冰山重現──莫迪亞諾之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2015-02-12 05:50

? 人氣

你可以讓自己在一座大城市中銷聲匿跡或消失無蹤,甚至可以隱姓埋名,過新生活。你可以致力於探訪某人踪跡的長期調查,從偏遠街區的一兩個地址開始查起。有時會出現在搜尋記錄上的簡短說明「最後已知居住地」總於我心有戚戚焉。這些消失、身份、時光流逝的主題與大城市地誌有著密切關聯。所以大城市才會自十九世紀以來,經常都是小說家的專長所在,其中最偉大的幾位都跟某座城市相連:巴黎之於巴爾扎克,倫敦之於狄更斯,聖彼得堡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東京之於永井荷風,斯德哥爾摩之於亞爾馬.索德伯格(Hjalmar Söderberg)。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屬於一個受這些小說家影響的世代,現在輪到我這個世代去探索這座波特萊爾口中「最偉大首府的蜿蜒褶皺」。當然,五十年來,也就是說,與我同齡的人還是青少年的時候,他們對發掘自己城市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感受已經變了。有些美國的城市,還有所謂第三世界的城市,已經變成規模令人膽戰心驚的「巨型城市」。居民往往都擠在遭到遺棄的廢區,生活於社會大戰氛圍中。貧民窟越來越多,觸手伸得越來越遠。直到二十世紀,小說家對城市還抱有某種「浪漫之都」的憧憬,跟狄更斯或波特萊爾並沒有多大差異。所以我還挺想知道,未來的小說家在虛構作品中會怎麼樣去展現這些巨型城市聚積。

承蒙貴會不棄,意指我的書「用記憶的藝術,喚起最難捉摸的人類命運。」但此一讚詞,不只關乎我個人。這種特殊記憶,試圖收集過去的些許渣滓,以及無名氏和陌生人所留在世上的鮮少鱗爪,也跟我的出生年份有關: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五年出生,歷經城市慘遭摧毀,整批人群已然消失,無疑讓我,誠如讓與我同齡的人,對記憶與遺忘的主題更為敏感。

不幸的是,我們似乎不能以普魯斯特的力道與坦誠去追憶似水年華。他所描繪的社會還很穩定,十九世紀的社會。普魯斯特的追憶重現了過去的每一細節,鮮明得像一幅活生生的畫。我覺得今日的回憶不再如此可信,回憶必須不停與健忘和遺忘抗衡。由於這層遮蔽住一切的大規模遺忘,我們只抓得住過去的片段,斷斷續續的痕跡,逐漸消失、幾乎捉摸不到的人類命運。

但這無疑正是小說家的天職,面對這一大頁的空白遺忘,讓被抹去一半的詞語,宛如漂流在大洋表面的失落冰山,再度湧現。

(莫迪亞諾在台灣出版的作品) 

小檔案:派屈克·莫迪亞諾(又譯作派屈克·蒙迪安諾)法國小說家,1972年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1978年以小說《暗店街》獲得龔固爾文學獎,2010年獲得法蘭西學會頒發,表彰其終身成就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他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4]。在台出版作品包括《暗店街》(時報出版)、《戴眼鏡的女孩》(時報出版)、《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允晨文化)、《三個陌生女子》(皇冠)

*本文為莫迪亞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感言(小標為編輯所加)。繆永華翻譯,由時報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