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關鍵在於強化學校的中層結構

2022-02-14 05:50

? 人氣

教師專業新工作,包括:校訂課程、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研發與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規劃與推動,學生選修課程及學習歷程的諮詢與建議,學校願景與特色的研究發展、雙語教育和國際教育的研究與設計,以及素養命題設計等。(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教師專業新工作,包括:校訂課程、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研發與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規劃與推動,學生選修課程及學習歷程的諮詢與建議,學校願景與特色的研究發展、雙語教育和國際教育的研究與設計,以及素養命題設計等。(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從1990年代以來,「又要教改了」一直是中小學教學現場不少校長及教師的夢魘。在十二年國教改革中所實施的「108新課綱」,由於將課程設計的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教師,加上以「素養」為名,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目標下,大幅度修訂課程架構,並同步搭配升學考試、招生的變革,導致此番教改規模相當宏大,中小學所受「衝擊」更非昔日可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番衝擊,具體而言有二,一是教師必須設計校訂課程,二是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活動。由此衍生出來的教師專業新工作,包括:校訂課程、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研發與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規劃與推動,學生選修課程及學習歷程的諮詢與建議,學校願景與特色的研究發展、雙語教育和國際教育的研究與設計,以及素養命題設計等。(參見:〈新課綱下高中師生的忙亂人生〉)

換言之,當傳統的部定必修課程規模縮小,期待學生進行自主性、開放式探究學習的意圖增強,教師的角色不再只是部定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其工作也不只是「課堂教學」、「班級經營」而已,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甚至「一生一課表」理想下,每位教師都應該承擔新增的「課程設計」、「學生學習諮詢與指導」職責,並因應學生自主性、開放式探究學習,重新設計評量工具和評量標準。

由於上述新工作的難度頗高,且涉及多樣的專業知能,勢必借助團隊協力合作,才足以勝任,因此這便進一步衝擊教師沿襲已久的「單打獨鬥」模式。傳統上,每位教師都是拿著部定必修教科書上課,課程綱要和教材內容已有明確範圍,不太需要耗費時間與心力跟同事們進行實質性的研討,而教師在教室中,總是獨自面對全班學生。以上「單打獨鬥」模式,已越來越難維持,公開觀課、共同備課、協同教學等,逐漸成為日常。

為了因應新增的專業工作,教育部、地方教育局處,或學校逐漸擴增新職責給中小學教師們,例如:鼓勵成立各種教師專業社群,研發課程,或規劃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系統;高中還設置了課程諮詢教師,輔導學生選課和充實學習歷程等;若再加上中小學先前已設置的「教學輔導教師」,負責協助新進教師或生手教師,或是「年級導師」,負責整合同年級各項專業工作等。目前的學校組織,在「行政」和「課堂教學」之間,早已經發展出一個略具雛形的「中層結構」,統整「同年級」、「教師同儕輔導」、「課程設計」,以及經由社群而落實的「課程領導」等專業任務,將原先單打獨鬥的教師人力加以組織,並在學校場域的實作及研習中,產生「在地/自主專業培訓」效應,將十二年國教的理想適切地轉化為學校的在地實踐,以各自的特色和優勢,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以上這等景象,真的很美好,但很可惜,就多數學校而言,常是「曇花一現」,甚至是「鏡花水月」。癥結何在呢?一言以蔽之,那些新增的專業工作,幾乎都以「任務」來設定,並非體制內的「職務」,因此高度仰賴「對的人」,願意「犧牲奉獻」;這兩個條件能湊在一起,不容易,要持續不墜,更難。

凡在臺灣的教學現場待過一段時間的人就會知道,所謂「任務」,就是大家輪流做,通常一學年輪替一次;或者主任、校長來套交情,給長官一個面子而做。以上兩種情況,占了極大比例,而頗為罕見的才是個人基於教育熱忱,願意犧牲奉獻地做。再者,因為是「任務」,除非有上級來文指示可減免一週上課時數若干節課,否則一概是外加的,在此情況下,自然就屬於無任何酬勞的「義務」或「良心」工作。由於「良心」太難得,只好當成每人每年輪替的「義務」來操作,導致「任務」執行效能不彰。

這些年來,政府一直強調經濟暢旺,財政富足,為何不關注與提撥經費,消除教學現場這種積弊已久的怪現象呢?推動新課綱前,教育部曾經委託研究,推估在新課程綱要架構下,學校師資人力應如何調配,才足以落實改革的理想?在考量「課程設計」、「社群運作/課程領導」人力,以及各種類型課程的教學人力、引導學生規劃學習生涯的諮詢人力後,按照學校規模大小,理應適度增加為大約1.1-1.3倍的員額。不過,這些由政府委託的研究案,其性質通常是用來回應「有政府,在做事」而已,研究案完成之日,即是束諸高閣之時,罕見成為政策推動的參考。

於是,我們便看到新課綱實施之後,中小學教師面臨必須超鐘點的過勞問題。教育部為了緩和人力不足情況,因應措施卻是將每人每週法定超鐘點的上限調高為9節(參見:〈新課綱實施第二年,高中已注定人財兩失〉),這就是教師們的「雇主」用心良苦之所在!

目前在中小學教學現場已經形成的「中層結構」,雖然鬆散,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彌足珍貴。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該順水推舟,將「任務」轉變為「職務」,透過制度化來規範各個職務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專業工作標準,藉以強化專業效能,支持與引導教師的教育熱忱。如此所形塑的21世紀臺灣教育專業全新隊形,才足以打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為臺灣的國際競合力厚植堅實的根基。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