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朋專文:留下中國戰後災難真實面貌,不讓歷史一筆帶過

2022-01-23 07:10

? 人氣

《劫後災黎》內頁。(作者提供)
《劫後災黎》內頁。(作者提供)

我和爺爺、奶奶有過相聚和一起生活的經歷,不過那時,我正值稚歲,滿目中都是陽光明媚、姹紫嫣紅的,自己所親身感受到的只能是爺爺的慈祥和奶奶的溺愛,卻不知其時爺爺正困旋在政治風浪中遭受摔打,想必這時的爺爺一必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幼時的我卻因自己的年幼無知而沒能走進他的精神世界,給他送去撫慰。嗨,這也是我無法彌補的遺憾和自責。好在爺爺後來被給予了政治平反,他的學術思想和著作被人們重新翻找出來。人們不僅要通過他的著作,用以瞭解過去,更想用他的學識為現在、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尋找到可參考的座標。人們對於爺爺學術和專著的重新認識和研讀,證明了爺爺的學識思想是真的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自己才學的確能夠效力於民族復興和興盛所用,我想,若是爺爺天上有知,當是他最大的欣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以致用,專業於社會,這是爺爺不愚讀、不呆學所在,更是要用所學所能報效社會和國家,這是爺爺的用心和用力所在。爺爺的才學終為時代和民族所重視,2021年,是爺爺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此時,祖國多地、多次舉行了紀念爺爺誕辰座談會。社會各界人士和專家都排除疫情,用網路視頻會議和在爺爺家鄉聚會等多種多樣形式和方法來紀念爺爺,來探討爺爺的思想對現實社會和未來發展所能有的教義。我也多次參加了這樣的會議,我為爺爺的學識直到70多年後還能有助於社會建設和發展深感自豪和驕傲,但是,每當側身這樣的會議,或翻讀網路上各種見解和文章後,我還是有著不小的遺憾,因為,大家可以隨意拆解爺爺的都市社會學的精義,可以復讀出爺爺對社會各層面的分析和判斷,甚至可以恣意探究爺爺學風的精髓,但是,無意中大家都忽略掉了《劫後災黎》。

因為,在我看來《劫後災黎》不單單把災難後的中國最為真實的一面記述給了大家,關鍵的是《劫後災黎》給出了中華民族復興精神暴漲的源泉。不是嗎?常言道:劫後餘生、物極必反、奮發圖強,不就是要在一個被壓迫到物理極致狀態後,必然要做出極大地物理性反彈嗎?所以,我認為爺爺的《劫後災黎》正是用最為真切的國家和民族的悲哀來喚起中華民族的子孫們,從民族曾經經歷過的最為險惡的痛苦故事中,激發出為民族強盛和復興全力奮戰的精神。

《劫後災黎》是爺爺作為民國政府救濟總署的顧問,視察各地災後實情的私人日記,可是爺爺和奶奶對待個人的私人日記,沒有用隱私來避諱,而是書寫成章、抄寫成冊並付梓發行與社會,我想爺爺和奶奶的本意也正是想要讓人們知道,在歷史上,我們曾經多麼苦、多麼餓、多麼難、多麼艱辛,甚至是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曾經是怎樣在地獄門口盤亙,也要讓大家和歷史記住日寇是多麼的兇惡和殘暴,以此激發人們奮發自強的毅力和精神。所以,我說《劫後災黎》雖然單薄,但是它卻是中華民族兒女們應該知道的故事。

100天,5000里,5個省份,我爺爺用一個人的眼睛、耳朵和筆觸把日寇鐵蹄踐踏過後的慘像真實地記述下來了,這是爺爺對中華民族所做的一個紀實性筆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教育中,這是一個不應該忽略的個人日記和筆錄。我感謝我的爺爺奶奶為民族做了一件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個事情在我看來不算小,我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中不應該漏缺掉的一個細節,因為,歷史不應該太籠統的一筆帶過。

我再次感謝秀威出版社,是您們緊緊抓住中華民族歷史中的補丁,而要把它牢牢粘貼在歷史的記憶中。

吳景超日記書封。(作者提供)
新編吳景超日記《劫後災黎》書封。

我再次感謝呂文浩先生挖掘和傳播吳景超學術思想。

謝謝您們。

記憶中的童年:我在前排左一,旁邊是我的姐姐,後面是我的爺爺和奶奶、再後邊的是姑姑和我的父親。(作者提供)
記憶中的童年:我在前排左一,旁邊是我的姐姐,後面是我的爺爺和奶奶、再後邊的是姑姑和我的父親。(作者提供)

*作者吳正朋,吳景超孫女,1962年生,現居廣東珠海,曾從事電子系統軟件開發工作,現已退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