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不再適用時

2022-01-06 06:00

? 人氣

國軍在金門、馬祖、澎湖、東引等地,均部署DMS雙聯裝刺針飛彈(見圖),是反制敵低空進逼航空器的利器。(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國軍在金門、馬祖、澎湖、東引等地,均部署DMS雙聯裝刺針飛彈(見圖),是反制敵低空進逼航空器的利器。(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每年,國防部都會出版《國防白皮書》,在書中都會對於我國的國防戰略進行表態,從之前的「防衛國守,有效嚇組」到現在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無一例外表達出了我國的防衛決心與企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就近幾年的台海局勢潛在衝突(共機,艦繞台)持續增加。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的是,究竟這種戰略構想是不是阻礙我國在防衛作戰上的主動權,更甚者,是否會使我國在未來有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中落入下風?

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防衛固守」這個方向進行解析。

防衛,有區分為守勢防禦與攻勢防禦,依照國防部歷來表達的態度,我國在未來潛在的台海衝突中,將主戰場設定在台灣海峽及西部灘岸上,這點從歷年的漢光演習與反登陸演習中所表達的作戰方向而言,我國在防禦作戰上是守勢防禦。

但在這一個「防衛固守」的前提下,我們對於「固守」是不是更為重視?長期以來,在台灣各大媒體、立院質詢,甚至是坊間盛傳的問題便是:「如果共軍打來我們能夠堅持多久?」而非「我們能否在這場衝突中取得勝利?」

由於固守的戰略構想深深的刻在軍方的指揮階層裡,我們對於防衛作戰的思維偏向是決戰的區域一定會是在本土周圍甚至連本土都會是決戰場域。而非如同以色列「六日戰爭」中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爭模式。

當然,我們並非因此就表明「先發制人」必須成為我們的戰略方向,筆者也不認同因此我們在許多衝突上就必須無時無刻採取「強硬」的應對措施,反而我們必須在許多衝突上表現出極強的自制力與戰略定力。

在「防衛作戰」中不開第一槍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最高原則!而且也會因此使得在未來的潛在衝突中於國際上更站得住腳。

但是,難道我們在台海的防衛作戰中就是將主戰場設定在台灣海峽、灘岸與本島城鎮嗎?

再者「重層嚇阻」這一方向國軍所努力的作為在不對稱作戰,然而,在不對稱作戰中,我們並未看到軍方有積極的提出「抵銷策略」這一構想。

舉例而言,當對岸的合成旅與聯合化作戰體系逐步增加與成熟時,我國的應對方案竟然是建制「聯兵營」採購新式武器,但並未解釋這些武器的採購是否能夠達到「嚇阻」甚至阻止敵方的聯合作戰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風-41(DF-41)洲際彈道飛彈(AP)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風-41(DF-41)洲際彈道飛彈(AP)

在可見的現在及未來,解放軍已經有許多方向超越國軍甚至是逐步追上美軍,且解放軍不管在硬實力與軟實力上面皆逐年進步。

再者,坊間甚至是我國政府態度皆認為我國在未來的衝突中「美軍」會過來幫忙,而在許多的衝突想定中也以此作為依據認定美軍絕對會協助防衛台灣甚至是派遣地面單位協助作戰。

但是,我們認為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務必先思考一個問題:「美國有義務去打一場不符合利益的戰爭嗎?更甚者,美國人憑什麼為台灣人流血?」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但在許多政府與媒體的輿論中常常被淹沒。

筆者認為,當我國在建軍作為與訓練上如果並不是以「勝利」為前提而是以「撐多久」為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戰備整備,美國方面自然而然會出現一種想法:「為什麼你們是等著我們來打一場不關乎我們的仗而非先思考著如何獨自取得勝利?」

這一點在近期的阿富汗撤軍與烏克蘭事件中其實已經有非常明顯的啟示,當如果我們並沒有先思考如何以自身的實力與狀況進行判斷來獲得一場衝突的勝利而是指望著別國不管如何一定會介入甚至參與一場不關乎他國的戰爭時,結局皆會變成如此。

筆者認為,相較於現有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此一偏向被動的防禦戰略,我國在面對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的時代已經無法在適用此種防衛構想,也許在應對未來快速的衝突與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而言「積極防禦,均勢平衡」也許該成為未來的防禦構想才更為合適。

只有跳脫傳統防禦作戰的基本思維,我國才能在國家總體防衛上取得主動權,獲得更多戰略機會與戰場優勢,惟打破此一僵局時,也須確保我國在亞太地區所處的戰略平衡,只有與各方利益都取得均勢,才能建立常態性的穩定關係,使其中任何一方試圖打破此一均衡時都必須慎重考慮後果。

*作者為大學儲備軍官團,國家安全青年智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