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華盛頓會議召開100周年:中華民國親美路線的確立

2021-11-14 07:20

? 人氣

再加上日本自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早已退出了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更是不會把華盛頓體系當一回事看。所以《九國公約》會員國會議雖然1937年11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但日本從一開始就拒絕派代表出席參加。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依靠《九國公約》來遏止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華盛頓體系到此刻幾乎瀕臨崩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1112-戰時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董顯光,對他1938年帶杜勒斯與蔣中正會面時,蔣中正堅定美國必將投入對日作戰的相關回憶。(取自國史館)
戰時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董顯光,對他1938年帶杜勒斯與蔣中正會面時,蔣中正堅定美國必將投入對日作戰的相關回憶。(取自國史館)

親美路線的確立

美國無法以積極的態度捍衛《九國公約》與華盛頓體系,導致蔣中正必須暫時解除與蘇聯的敵對狀態,仰賴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援助來避免中國被日本征服。然而蔣中正對蘇聯的提防沒有一天停止,更是把中國共產黨視為比日本還要具威脅的心腹大患來看待,所以他堅信日本這個次要敵人還是必須要由美國來出面收拾,否則太平洋將永無寧日。

戰後出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 Dulles),曾在1938年以同情中華民國的基督徒身份訪問中國,並詢問蔣中正為什麼要把看起來毫無希望的對日抗戰打下去。蔣中正則坦率的向杜勒斯表示,他相信中華民國一定會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而他敢如此自信的原因在於他認定美國最終必將投入與日本的戰爭。後來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珍珠港事變在3年後發生,並引爆了太平洋戰爭。

按照蔣中正與羅斯福的共同構想,戰後的亞洲將由中華民國與美國兩大警察聯手管理,中華民國以陸軍還有戰術空軍維繫大陸秩序,美國則出動海軍和戰略空軍確保海上的繁榮。到了那個時候,英國的勢力將因全球反殖民風潮的崛起被迫退出東南亞,美國與中華民國唯一要防範的敵人,就是試圖透過共產主義赤化亞洲的蘇聯。

就如蔣中正所打的如意算盤,日本最後因為美國的參戰而失敗,但抗戰勝利後的國民政府卻也已經筋疲力盡。後來的歷史發展,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蔣中正與羅斯福重建華盛頓-南京體系的理想沒有成功,換來的是兩岸在1949年以後的分治,還有中國大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如當年的日本般成為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頭號敵人。

唯一不變的,是中華民國打從華盛頓會議以來建立的親美路線,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還有撤退到台灣以後的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2個執政黨,幾乎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100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無論今日的中華民國國民如何看待顧維鈞與蔣中正這兩號人物,他們為中華民國所設計的外交路線如「定海神針」一般,仍為包括蔡英文與朱立倫在內的台灣朝野領袖所延續。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