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天與地─初探2021年的能源公投政治

2021-11-12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圖為核四廠。(資料照,吳逸驊攝)

作者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圖為核四廠。(資料照,吳逸驊攝)

之前的三篇文章(參見123),在下已經簡介能源政策的五個面向,並解釋核電產業不相容於民主治理以及綠色能源經濟的邏輯。本文延續之前的理路,檢視本次核四公投與大潭三接公投正反方的論述,為方便起見,本文中的正方指贊成興(續)建,反方指反對興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以核四來說,本次公投贊成核四的論述無甚新意,基本上仍維持李登輝時代以來恐嚇缺電跟空污的論調。其背後的思維,仍然是鼓吹未來高度用電成長不可或缺,認為非要無止盡配合廠商,擴張電力供應才是國家發展應該有的方向。但對於核電產業的治理困難、複雜的國際核電政治糾葛、缺乏民眾參與、環境汙染、高昂的成本以及治理風險,擁核方依然視若無睹,也難怪國民黨籍政治人物陸續跳船切割核四議題。最現實的問題在於,到今天為止,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縣市政府,主動依法申請接受現有的核廢料。由此觀之,台灣主流民意早已做出廢核決定。更別提,歸根究柢,核四當年的環評是行政機關強行輾壓通過。1991年10月12日,尤清、張國龍、鄭欽龍、王榮德與林俊義等五位核四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成員發表聲明指出,審查報告完全由原委會自行撰寫,期間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討論,審查結果亦未經環評委員確認,因此他們不承認環評報告的合法性。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大潭三接議題辯論上,民進黨政府的思考層次跟其反核論述落差甚多。首先,環評行政程序上的操弄、錯誤至今未見補救,對於其他的減碳政策手段也避而不談(碳封存、空污防治設備、儲能等等的精進),而只是一味拋出沒有大潭三接,將會增加500萬噸燃煤使用。但政府沒說的是,每年500萬噸燃煤,按2016-2020年資料,500萬噸大約是每年發電用燃煤的10%。考慮其他部門的空污,500萬噸燃煤貢獻全國空污粗估大概3%以下而已,更別提未來還有碳封存技術可以精進減碳與空污。至於500萬噸燃煤對人體健康影響又更低,因為影響人體的空污主要來自工廠跟交通。

蔡俊鴻強調電廠的煙會往上衝到1公里以上,風一吹就往外擴散,影響範圍很大,因此污染物濃度到了地面會驟降.相較之下汽機車的排氣污染就在人多的地區「一般人在都會地區呼吸到的污染物,可能只有1%來自發電廠,但有7、8成都是車輛來的」

2019年《交通污染排放量推估與污染熱點分析》一文中,針對交通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影響彙整國內外研究發現,英國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居住於主要幹道50公尺內者,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較居住於200公尺外者高出63%,主因即為汽機車排放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人體心肺功能,增加罹癌風險;而國內中研院龍世俊教授更指出,臺灣絕大多數人口生活皆位於道路周邊200公尺內,屬「潛在高交通暴險社群」。

以此,可以看到民進黨在三接議題上犯了跟國民黨在核四議題類似的錯誤,為了推銷核四,國民黨長期貶低綠能、儲能、智慧電網等技術的發展趨勢,民進黨則是故意不提明明已經在推動中的碳封存、空污防治設備、電動運輸等等的潛力。其結果就是,兩黨都拿出空污牌恐嚇民眾。

本次能源公投案,兩黨主要在於辯論核電、天然氣之間的權衡,卻不談其他的減碳工具組合應用,至於環境層面,也僅侷限於空污、碳排,連發電廠對人體健康影響低於交通運輸空污的資訊也沒有提供給民眾。不過以上只談到兩黨的資訊隱匿。接下來,有關兩黨都把缺電、供電風險拿來辯護自己的方案,需要回歸到公共政策形成的問題意識的建構。在此引用溫豐文老師(1984:1):

惟不問是土地分配問題,抑或土地利用問題,在現代社會裡,往往為其所發生之外象所掩蓋,使一般人僅能感覺其表面問題—住宅問題、交通問題、公害問題、糧食問題等之迫切,反而忘乎其基本問題—土地問題本身之嚴重性。在住宅問題、交通問題、公害問題、糧食問題之基底上,很顯然存在著土地問題。(此處引用水本浩《土地問題と所有權》)

溫豐文老師的洞見,其實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提倡的綜效理念,以本次公投能源兩案,至少涉及17個永續目標當中的「健康與福祉」、「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保育陸域生態」、「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顯而易見,以上相關目標,並非建築在空中閣樓,勢必涉及土地的分配與利用。戒嚴時代行政院核定的核四案與2015年馬政府核定的大潭三接案,其法定行政程序並沒有太多差別,都是民眾對於土地的使用毫無參與權,行政院高層先斬後奏自行核定計畫,後續才舉辦環評。而一般民眾只能像過去核四案,或是最近的宜蘭高鐵案,要等政府官員在電視或報紙上拋出計畫,才知道自家附近生出了一個開發案。既然行政院都已經先核定計畫,後續環評委員能發揮的實質作用相當有限,也因此才產生1991年核四案部分委員聯名抗議,以及三接案在2018年產生了所謂「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nyyxkFxnE)。政府高官信誓旦旦宣布大潭三接(外推)案有絕對的必要性,似乎忘了外推案仍然在進行環差審查中。近日台北市政府「預告」社子島開發案環評必定通過,也是一樣的邏輯。

以此,SDG16 所追求的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16.6 在各層級建立有效率、負責且透明的制度。

16.7 確保各級的決策皆能回應民意、兼容各方,且具備參與性和代表性。

在我國土地使用中的法規中是找不到相關法定程序。

在此等土地制度之下,大潭三接(外推)案中,正反雙方熱烈辯論的,本案對藻礁海岸生態有何影響,已經是最末端的議題。因為

1.要容許多少高耗能高汙染產業進駐台灣,發展怎樣的產業結構,自始是由政黨高層與行政院先核定。由2000年到2020年,台灣每年的人均用電量由約7000度上升到10000度。

2.要使用哪裡的土地、水源,也是由政黨高層與行政院內部先核定。例如大社工業區(見後述)。

3.至於在地周遭居民要不要配合,其實也不能不配合,因為土地法規裡面,並沒有給居民說不的選項。除了抗爭、公投,沒有其他制度路徑(參見貢寮反核歷史)。要不然就是依靠政黨人士幫忙,例如

蘇貞昌縣長表示……藉由這次檢討,縣府只是以業主身分,要求規劃單位把台北縣的好家園恢復,把貢寮最美麗的地方變更為原來的農業用地,核四廠蓋在美麗的海邊很突兀,也破壞海洋生態,是用錢堆砌的科學怪物。(1998-04-10/聯合報/06版/)

4.環評階段。如果民眾趁環評時機多說兩句,無論在當年核四案或現在的三接案,又會被舌燦蓮花的政府官員說成是把環境生態「無限上綱」。

臺北國際核能會議的副總主席的邱強表示「即使熱汙染確實存在,而損害了近海的珊瑚,然而在國內眾多嚴重汙染問題下,珊瑚的生存考慮恐怕應排在後列。尤其為了考慮未來戰略需要,更不應過於憂慮有限區域的海洋生態」(聯合報,1984)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負責任的執政者要在各種價值中取得平衡點,若只把某個議題價值無限上綱,會造成發展不平衡。

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土地法規,已經先「無限切割」,在每一個開發案中,把民眾的發言權跟提案權(唯一例外可能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切割在法規制度之外,也因此順便切割SDG的民間不同視角(例如,維護農地、農業、綠地、保障住宅需求、鄉村設施需求、保育山坡地、海洋生態、空污等等)常常變成有心無(權)力,只能聽任政府高層豪橫不羈、為所欲為。

針對2018年9月26日 #台糖土地遭賤賣 一案,台灣高等法院終於判決確定,吳乃仁應賠償台糖1億1796萬餘元,結果吳乃仁沒有主動將錢償還給台糖,對此,我請蘇院長關注這起土地弊案。(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陳椒華,2021/11/7)

台商回流,是鮭魚返鄉?還是鱷魚?他們都是來瓜分我們農民的利益及土地,官商勾結。有一次自救會農民問陳處長:「為什麼一定要我們這塊地?」陳處長表示:「因為廠商要你們這塊地!」(新竹二三重埔自救會成員)

最早要徵收的國科會已經放棄這塊土地,但現在的縣政府卻打著儲備用地的口號來進行徵收,根據德國的做法,儲備用地應是政府另外用土地與民眾交換,而不是像現在直接用強制徵收的手段,強制徵收這種做法就如同強盜直接搶他人的財產……年輕人創業或買房貸款時,因為家裡土地要被徵收,這些居民也無法用土地替自己的子女擔任保證人,因此只得透過其他管道借款,但往往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因此,一個土地徵收案影響的不只是地主本身,更影響到整個家庭與子女。(二三重埔自救會成員)

 

在「一切合法」的外衣下,政府高層往往以治天之君、萬乘之主自居,指點百姓何謂「平衡發展」,佞幸者流亦指鹿為馬,把土地區段徵收說成合作開發,卻避而不談我國土地法規中獨尊行政權,不要說是一般民眾,連各級民意代表都沒有審議土地開發與土地使用的資格,與歐美民主國家不啻天壤之別。

劉政鴻表示,自己主政堅持「人道、王道、霸道」3項原則,除了妥善照顧縣民外,也會用「霸道」來維護多數人利益,像是強拆大埔4戶「就是做對的事情」。

陳致曉也提出自身例子……賴清德與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到他家做家戶拜訪,提到大埔案做例子,表示在台灣抗爭是不會成功的,「你看大埔案張家,人死的死,房子也沒了」。

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天赴議會施政報告,提及社子島開發說「主要計畫、時程不變,要安置可以討論,但就是要在明年底前公告實施區段徵收」,引自救會不滿,認為審查未通過就先射箭、再畫靶,不符程序正義,昨到北市府抗議

根據政府1998年的承諾,大社工業區應降為「乙種工業區」 ,且將石化工廠遷出大社。但自高市府都委會在2019年將全案送至內政部審議後,距離上次召開審查會議 #將滿1年, #至今未有決議,令人感到十分遺憾。(地球公民基金會,2021/11/8 )

民間裡面,唯一有土地開發之發言權跟提案權的大概只剩工商業廠商,因此一般人通常也不知道各縣市在何時何地又推出什麼開發案,政府也不提供資料,等到被通知的時候計畫已經核定,遑論參與? 

大潭三接案就是最好的例子,2015年馬政府核定,直到2021年初公投成案吸引媒體注意之前,社會上多數人大概都搞不清楚大潭三接案到底在爭議什麼? 以至於連民主聖地,嚴打假新聞的台南市都發生民眾把一般藻類當成藻礁的誤解。 

近日有網路謠言表示,台南學甲北門水泥防波堤上長滿了紅色藻礁,引發關注。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經實地訪查並請專家確認後發現,該地的紅色藻類為「石蓴」與「崗氏莖刺藻」,兩者均不具鈣化能力,無法堆積形成藻礁,此為錯誤消息。

站在資訊揭露的立場,姑且不論三接案未來環差審查結果如何,政府至少應該公布目前浮上檯面的四種情境(大潭三接+核四、大潭三接+廢核、台北港三接+核四、台北港三接+廢核),各自的總工程成本、總碳排、總空污,供民眾參考。每個情境其實又可細分為各部門積極減碳、消極減碳子情境,以利民眾評估公投。

總結: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整天複誦缺電、空污,糾結於暫時性的增加500萬噸燃煤,反而誤導民眾關於永續發展概念的基本認知,又造成民眾低估、忽略其他的綠色政策工具潛力以及土地制度問題,恐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土地使用計畫變更、實現住民投票良機

*作者為德拉瓦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博士、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