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

2021-11-20 05:50

? 人氣

「不黨」若講的是掌權的政黨,那麼《蘋果日報》確實與掌權者永遠保持安全距離。但我也不得不說,在爭取香港民主的過程中,壹傳媒一直偏向民主黨、公民黨、和理非,對年輕抗爭者、本土派、勇武派缺乏支持,甚而有所詆毀。這是《蘋果》在本土意識崛起後,漸漸得不到年輕讀者支持的原因,恐怕也是我編論壇版9年後,因為廣開言路而被老闆撤換的原因。所以,「不黨」沒有完全做到。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開展後,才出現「不割席」的形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私」也基本做到,沒有利用媒體為老闆個人謀私,但也有為他所屬意的政黨謀政治利益。「不盲」既是自勉之詞,做到多少是見仁見智了。

但黎智英最大的失誤,正正是他最值得尊重的一點,就是守法和太相信法治。他在1997前兩年辦《蘋果日報》,是他相信中共會遵守《基本法》,相信和平爭取民主會真正實現港人民主治港。而不知道中共最忌諱的,不是暴力抗爭,反而是依法以和平手段力爭人民的自主權。

沒有了《蘋果》香港會怎樣?至少是再也沒有媒體去揭露政商界的黑幕了。因為,除壹傳媒外,沒有一個傳媒可以使人相信會真正保護消息來源。比如早前揭發的特首給中央的報告。

我編論壇時的助理Kannie 昨天(6/22)在facebook上寫了一篇好文章,她說,「不想、亦不會向蘋果道別。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特別在今天的香港。」

再次引用邱吉爾的話:「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只有勇氣是永恆。」追求「四不」的勇氣,就是蘋果的精神。它已經深植人心。

(文章發佈於2021年6月23日)

失敗者回憶錄28:自由時代的終章

在滂沱大雨下,《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

香港國安法頒布的一年前,《蘋果日報》出版一本25週年特刊,取名「不是最終章」,一年後,「最終章」在6月24日成為現實。

在滂沱大雨下,《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不錯,仍然有許多人若無其事,有許多人公開或暗自竊喜,但鋪天蓋地的貼文、照片、影像,在社交媒體洗版,已經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正在悲痛著這裡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香港。

最能夠反映這個時刻的,是攝影師和導演梁銘佳(Ming Kai Leung)製作的「豪情夜生活——蘋果日報最後一晚我最喜歡的人(目前)」,影片以著名的蘇格蘭「驪歌」《Auld Lang Syne》配樂,剪輯了大雨中《蘋果》大門外最後一夜民眾聚集,和次日凌晨開始香港各區報攤、便利店大排長龍的情景,飄逸著依依不捨的情懷,令人傷感。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襲擊下,傳統的媒體尤其是紙媒許多都結業了。人人都習以為常。不久前,《蘋果日報》台灣版的紙版收攤,社會上沒有掀起一絲漣漪。封殺了《蘋果日報》的廣告,《蘋果》何時辦不下去,幾年前行內行外都認為是時間問題,老闆黎智英為理想不斷貼補墊支,是勉強撐持下去的唯一原因。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使《蘋果》的訂戶驟增,算是暫度難關。但靠社會運動帶來的支持,畢竟不是生意經。因此,運動被壓制後,《蘋果》缺廣告且讀者流散,仍然未脫經營困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