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是住在弱勢社區的移民孩子:《年輕人為何憤怒》選摘

2021-10-03 05:10

? 人氣

令人驚訝的是,巴黎恐襲者在多倫多郊區的一些年輕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移民的孩子,生活在弱勢社區,犯過一些小罪,並且雄心勃勃。(示意圖/pixabay)

令人驚訝的是,巴黎恐襲者在多倫多郊區的一些年輕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移民的孩子,生活在弱勢社區,犯過一些小罪,並且雄心勃勃。(示意圖/pixabay)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法國巴黎及近郊發生了一連串自殺爆炸和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近五百人死傷。這些暴行是由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九名男子所執行。法國總統稱巴黎襲擊是針對法國的「戰爭行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接下來的幾天,新聞名嘴和在社群中帶風向的網友迅速聚集在他們的意識形態陣營中,把攻擊者視為某個宗教或種族的無名代表。一方把殺戮歸咎於宗教和文化,而另一方則認為恐怖行動肇因於種族主義。可想而知,這些辯論與前一年另一次恐攻後,在HBO《馬赫脫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節目中,演員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和哲學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與比爾·馬赫(Bill Maher)之間的著名對談相同。代表「非難宗教和文化」一方的哈里斯認為,在舉世十億以上的穆斯林中,有很多人持極端信仰,也有聖戰分子想要對非信徒發動戰爭。而相對的,代表「恐懼種族主義」一方的艾佛列克則激烈捍衛,並把哈里斯比為因幫派暴力而對黑人抱持成見,污衊黑人的人。

這些討論所缺乏的是讓人們看到躲在這些怪物背後的人,看到掩蓋在標題之下以及在瘋傳影片之後的個人故事。他們往往忽略巴黎襲擊者真實的生活,以及同樣重要的周遭社群,或只是對他們做表面的檢討。但隨著辯論的進行,我明白了策劃這些悲劇的年輕人並不像我最初想像的那樣陌生,也不像艾佛列克和哈里斯的對談所呈現的那樣單純。

 巴黎恐怖攻擊,罹難者在巴黎餐廳外的人行道上。13日晚間的槍擊、爆炸造成至少120人死亡。(美聯社)
2015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及近郊發生了一連串自殺爆炸和大規模槍擊事件。(資料照,美聯社)

巴黎恐攻的兩名主謀阿布德哈米.阿布阿烏德(Abdelhamid Abaaoud)和薩拉赫.阿布德斯蘭(Salah Abdeslam)在宣誓效忠ISIS之前,雖然生活和一般人並不一樣,但卻未必顯示他們日後會成為殺手。兩人均於一九八○年代後期在比利時出生,父母是第一代摩洛哥移民。他們在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一起長大。兩人都犯過一些輕罪:二○一○年,他們倆因擅闖一個停車場而同時被捕。阿布阿烏德至少入獄三次,而阿布德斯蘭則嘗試創業:他在莫倫貝克和人合開酒吧,也兼任經理。兩個人的背景都並沒有顯示他們對伊斯蘭教信仰特別虔誠或傳統。父母親的宗教和文化在他們的生活中,似乎遙不可及。

令我驚訝的是,巴黎恐襲者與我在多倫多郊區長大時相處的一些年輕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移民的孩子,生活在弱勢社區,犯過一些小罪,並且雄心勃勃。當然,我的同輩中並沒有人由輕罪演進為恐怖主義極端分子,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同樣容易受到破壞性的影響。在成長期間,他們經常禁不起身邊的人遊說,做出壞事。他們惹上諸如打架之類的麻煩,都是因為周遭有人鼓勵他們犯罪的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