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樑堅觀點: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

2021-09-07 05:40

? 人氣

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圖為基隆廟口夜市人潮。(資料照,顏麟宇攝)

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圖為基隆廟口夜市人潮。(資料照,顏麟宇攝)

受五月開始的疫情影響,國人生活與產業發展似又面臨去年初的夢魘,政府以法令嚴管人流,減少民眾外出,又規定若干行業不能執業以及學校採遠距教學等措施。在政策干預下,產業叫苦連天,多有已瀕臨困境及倒閉者。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在防疫及發振興券之外,政府更該全面思考當前民生經濟困境的問題根本所在,積極規劃,果斷施政,以求民生經濟之復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八項民生難題亟待處理

 當前國內失業率處於十年以來的高點4.8%,無薪假人數超過五萬人,疫情衝擊衍生多元而複雜面向問題亟待政府處理。茲舉數項宜速辦者如下:

(一)重創型行業急救

因防疫管制若干行業不得營業、餐飲業被迫只能外送外帶、學校改為視訊上課、幼稚園停課、旅遊業無法營業,致使餐飲、小吃、飯店、休閒、運動健身、旅行社、民宿、運輸業、八大行業及幼稚園等,大幅降低營運收入。龐大的固定營運成本壓力只能苦撐待變,尚待政府紓困,如未能有效轉型恐關門歇業。

 (二)產業轉型不及,政府紓困補助不到位

疫情促使部分應轉型產業面臨急迫感,短時間內難以反應,且政府補助有限,不少廠商及微型企業不知還能苦撐多久。

(三)數位教育資源失調和城鄉運作落差

現行政策無法普及照顧偏鄉及弱勢民眾家庭之學生,當教育部要求學校改採視訊教學,立即暴露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問題,城鄉之間對於數位資源使用有明顯落差,例如相關平板輔具借用似有不足,進而影響偏鄉及弱勢學生的受教權。

(四)家長工作與家庭教養難兩全

因疫情故教育部規定國中小採用遠距教學,幼稚園不開放,家長被迫請假或請家中長輩照顧兒女,惟短期因應尚可,倘期間拉長,則家長工作難以兼顧,學童學習情緒容易受影響。

(五)治安轉差家暴增多

據了解,疫情期間各地詐騙案件有增加趨勢,警察忙於協助防疫,辦案恐受影響。且因失業、無薪假等問題,容易致使夫妻爭吵甚至家暴,衍生社會問題。

(六)考試延期及申請入學均有不公疑慮

目前大學聯考等重大考試均被迫延後,次則在學學生學習歷程無法順利辦理,校內考試改以視訊,倘配套措施不足,易造成學生評量成績與作業、上課出席狀況等評量基準無法客觀一致,乃至於提送推薦之審查事項或專題製作無法如期完成,大大影響評量成績公平性。

(七)青年實習與就業機會驟減

尤以服務業相關之餐飲及旅行社學科更甚,本年度各校辦理實習課程的成功機會不高,影響學生實務技能培養。今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更是不易,影響生活收入。僅有部分製造業外銷狀況良好,但近期颱風雨季過長,同樣影響就業市場供需。

(八)疫情創傷後症候群修復

因三級防疫規定不得舉辦公祭追思,也有部分健康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許多因染疫離世的家屬心理的傷痛難以撫平,政府缺乏提供家屬心理輔導的服務工作,恐因此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甚至憂鬱症的普遍現象。有鑑於此,提供數項建議供作政策研擬參考。

20210902-商總2日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商總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政府應盤點紓困成效

中央及地方政府需盤點及調查以前執行紓困成效的檢視,避免資源投入沒有產生實際成果的業務上,尤其今年紓困經費遠比2020年來得更多,相關部會機關實施方案的成果,未見政府公告或調查說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檢視實質成果價值,並審慎評估受創企業待協助需求,兼針對ㄧ般民眾消費習性予以研究,政府責無旁貸。

檢討紓困經費之補助效益,盤點評估日後推動加強的重點,在下次發生時可以有較好的推動機制,也可以相對把資源用在刀口上,進行有效及時快速的補助。

此外,中央及地方政府受疫情影響,許多原先編列的預算及活動無法有效執行堆動,如何有效調整相關費用支用方式,需有彈性運作。次則公務人員訓練也要有多元之技能培訓機制,可比照民營企業方式辦理。

 

優先安定民生與教育

民心安定,防疫就成功了一半。針對染疫與施打疫苗而亡故之家屬,政府宜派人進行關切及心理慰藉,中央政府對於因為確診而死亡之民眾可以朝向特定目的編列預算作死亡補助,建議一人可領50萬元,因施打疫苗亡故個案亦可適度編列慰問預算。另由地方政府啟動家屬心理輔導服務,減少日後社會問題。

加強社工家戶拜訪與鄰里長照顧功能,協助家暴通報及小孩照養能力不足之諮詢服務,並可適度提升急難救助等紓困補助金額額度與申請寬容度。加強系統化整理詐騙手段訂定防範守則,經由相關媒體及行銷管道,快速有效傳播出去,以降低民眾受騙之機會。同時要求檢警體系提高量刑,以降低其犯罪的誘因。

防疫更不能遺忘教育。針對偏鄉弱勢由中央政府統籌經費或由地方政府對外募集相關電腦資源提供給偏鄉及弱勢地區的學生,並且由學校老師建構管控學習資源,健全數位管理,同步解決學習落差問題,順勢彌補數位缺口。

針對入學考試或推甄評量考核系統,建立相對疫後之補救衡量機制,以解決公平性及客觀性問題。另因疫情諸多活動不能舉辦,影響相關考生權益,如何有效界定及說明學習歷程檔案的內涵,建立一套申請補救機制,並針對未來疫情常態下的運作考核方式,是否要有所調整評量方式,也是教育部要投入研擬之主軸,包括訂定替代補救方案,並與入學單位取得共識。

 

協助企業轉型以迎接後疫情時代

疫情危機也是企業轉型的轉機。數位轉型已成為新主流趨勢,包括外送經濟、遠距教學、在家辦公、遠距上班、開會、遠距醫療等型態興起。但企業配合轉型較慢,建議以政策導入法人、學校及相關協會協助成立專業輔導團隊,具體輔導企業有效快速轉型,建立新營運模式,讓企業找到生存的利基和競爭優勢。

協助企業將外銷國外運送的運費平準化,透過公平會及其他政府部門呼籲來降低航運之運價,以協助業者不致於因運送費用提升而影響其生產利潤。次則國內製造業如是外銷訂單,一是美元匯率產生的匯損問題,另則是貨櫃運費問題,政府應協助廠商在匯率避險及運費波動的事宜,以避免廠商的利潤被侵蝕。政府也要主動提醒航商運費不得有違反公平法之聯合壟斷的違法樣態產生。

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防疫相對成果顯著,然而疫後民生經濟可謂百廢待舉,如何讓整體產業衝擊的逆境得以舒緩,並藉此加強社會治理面向及延伸的相關問題,也需要蒐集資訊,做好解決策略,才能面對疫情常態化下可以有更積極作為,讓國家社會治理及產業經濟發展可以無縫接軌,降低民怨。

*作者為義守大學副校長/財金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