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白崇禧──卸下兵權猶能相忘於江湖的真漢子

2021-08-22 05:40

? 人氣

筆者是1970年後才出生的後輩,直到1990年之前卻完全沒有聽過白崇禧將軍的隻字片語,更不要說他在北伐、抗日及剿匪這些時代節點曾經扮演的重要角色,道理很簡單:蔣介石、蔣經國兩位蔣先生,絕對不會希望白崇禧事跡傳諸後世,個人首次知道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對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夾在李宗仁、蔣介石間的尷尬角色

海峽雙方解禁後,很多與原先主流觀點完全相反的書籍在台灣出版,其中有部「大對抗」敘述蔣介石和李宗仁為了首屆副總統而爆發的恩怨,在裡面首次讀到了「桂系」與蔣介石較勁的情節,自己也才由此知曉白將軍。

書中對岸描寫的多是蔣李白三人的恩恩怨怨, 難脫以偏概全以管窺豹的嫌疑,有趣的是30年後在本書能讀到李宗仁、蔣介石當時為了副總統人選的紛爭中,白崇禧在兩人間的尷尬角色,那是筆者當時完全無法想像的細節。頗有「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那種年歲不同而心情各異之感。

後續由於資訊逐漸開放,才更進一步了解白崇禧叱吒戰爭,被稱為小諸葛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重要性。

這類資訊不完全的認知落差在當年所在多有,不僅於對單一人物的描寫能夠精簡,甚至連歷史事件都可以化繁為簡避重就輕;本書中提到的徐蚌會戰(對岸稱淮海戰役)海峽兩岸南轅北轍的描述就是例子。

我方對徐蚌會戰的描述往往用寥寥幾字帶過,盡量省略到一字千金,到大學才知道原來這是場決定中華大地命運的關鍵戰役,對岸在本戰的記述對遠比台灣完整。

同樣的歷史兩岸寫法完全不同

這也難怪,畢竟敗軍之將何以言勇,戰敗方想要遮醜都尚且不及,如何能客觀看待這場戰爭?同樣的歷史兩岸寫法完全不同,難怪盡信書不如無書,戰敗方當然更不易客觀評論當日的兵敗如山倒。

20200915-本書作者白先勇15日出席《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白先勇出席《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新書發表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所以同樣狀況出現在個人對白將軍遲來的認識也不足為奇。《白崇禧與蔣介石》分成了白、蔣二人在北伐與抗日,抗日結束後國共內戰的兵馬倥傯以及白崇禧困居在台灣志不得伸的日子。從白崇禧的視角審視三個階段,敘述白崇禧與蔣介石關係的變化,並且搭配相關的歷史資料佐證,闡述了許多北伐與抗日及勝利後內戰重要戰役白崇禧與蔣介石不同的觀點。

筆者不會從歷史書而是從讀一本回憶錄的角度,試著揣摩當事人心境,自己特別關心的是本書對於國共內戰期間國軍在東北由盛轉衰的相關章節。

這部大作國共內戰部分解答個人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以往的資料固然提到徐蚌會戰時對於蔣介石錯用主帥劉峙的爭議不大,但多半同時會提到白崇禧沒有接任徐州剿總司令,也是造成這場大戰崩潰的原因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