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白崇禧──卸下兵權猶能相忘於江湖的真漢子

2021-08-22 05:40

? 人氣

書中明白解釋了白崇禧為何沒有接受這項職務?當時會戰已經布置好的各兵團指揮官和白崇禧都沒有太大淵源,以當時國軍重視派系色彩及蔣介石的個人意識,而不是戰役負責人的運籌帷幄,白崇禧對於勝敗能做的相當有限,了解這個狀況就能體會白將軍當時拒絕這項人事命令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父親描述印證本書觀點

先父是位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轉進到台灣的土生土長東北人,自己從小就聽到他對於當時國軍在東北與共產黨對抗的口述歷史。父親不是位歷史學家,更不會由宏觀歷史的視角評論當時所見所聞。父親感受到的,就是一個身處於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最小故事。

文中提到白崇禧對於東北戰事與當時主其事者有很多不同看法,筆者特別注意到以下三點,因為本書記述與個人所知有很多地方若合符節:

1.國軍在東北裁撤「偽軍」的錯誤決定。父親晚年對當年投誠國軍的「偽軍」但後來卻含淚被逼去資共非常不以為然。因為他們長久以來就「想中央望中央」巴不得被收編為國軍,但居然被拒絕的高素質兵源(平均高中畢業),這些熟悉當地的在地兵員,不得不成為共軍後立刻壯大共產黨實力,他們都是受過日本良好訓練的軍人而不是平民,進而導致陳誠在東北領兵的局勢迅速糜爛,最後演變成國軍由東北到江南一路潰退的局面。

1961年7月訪問美國時,陳誠伉儷之合影。(維基百科)
陳誠在中國東北用兵失敗,導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慘敗。圖為陳誠伉儷。(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魯莽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失策,至今仍有很多人想到陳誠在東北就會提到「陳誠陳誠真能幹,火車南站通北站」的負面打油詩。

2.國共內戰期間少有大勝的四平街戰役,明明是光輝的史實但台灣方面史實卻鮮有提及。曾經的四平街守將陳明仁曾發出「抬著棺材板打四平街」的豪語,父親晚年仍能朗朗上口,陳明仁將軍後來更因為守城有功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雖然他後來投共,但這樣的錚錚歷史不容被刻意掩蓋。

3.本書中引證了「陶賴紹堡」利用少數兵力長期牽制大量共軍,說明白崇禧對於東北戰況的正確判斷。這段記述勾起了筆者少時讀過孫立人將軍與新一軍在東北奮戰的記憶,那本書曾提到「陶賴紹堡」雖然長期身陷敵後但青天白日的旗幟仍然飄揚,年少回憶與眼前讀到的內容完全吻合。令人欣慰的是這些無名英雄當日奮戰的史實,沒有被歷史遺忘。

戰場決斷不是冷氣房內玩的戰略遊戲

筆者沒有資格論斷當時白蔣二人當年恩怨孰是孰非,因為當事人各有立場而且俱往矣,用今日的眼光評論當時的狀況,常會落入「千金難買早知道」的後見之明。充滿硝煙的戰場決斷與冷氣房內玩的戰略遊戲完全不同,相同的事常會有正反兩面截然不同看法。

以抗戰勝利後的大裁軍而言,我們固然可以看成蔣介石利用此機會達成削弱各旁系勢力的目的,但當時即使是國民黨精銳的74軍仍然必須縮編成整編74師,確是不爭的事實。號稱五大主力的虎狼之師尚且如此,我們很難用現在的立場苛責當時拒絕收編成建制偽軍轉為國軍的決定。

「資源有限而慾望無窮」是經濟學的基本立論,以抗戰後國庫困乏,沒錢養兵是現實的無奈,不同的人也許都會做相同的決定。

除了白崇禧精彩的軍事歷練外,本書也提及白崇禧對馬夫人與家庭以及愛女的虧欠,這部分讀來讓人分外溫馨。即使是戰功卓越的英雄,脫下了一身戎裝後仍然只是平凡人的本像,和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這樣的敘述不但無損將軍英勇的形象,反而增添更多平易近人的味道。

風光有時,失意有時

筆者非常佩服的是白崇禧沉潛台灣的歲月,雖然個人光華落去,軍權盡除下甚至有特務人員無處不在的關心,但他卻能做到相忘於江湖,完全棄絕往日位高權重的身份,而甘於韜光養晦的平凡日子。

這給了我們深刻的提醒:風光有時,失意有時,人生各階段都可能遇到高低不同的起伏,不管是否曾起高樓宴賓客,能隨時活在當下,用平常心面對各種不同遭遇才能活得自在,將軍輝煌的一生為這項功課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作者為關注近代史與戰史和時事的工程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