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滅聲vs反假聲 香港新聞自由大辯論

2014-03-02 15:06

? 人氣

劉迺強認為,香港媒體的自我審查是很難界定的,現在香港把自我審查和自我管理混淆,媒體作為第四權力、公權力的一種,卻不受到任何監管和制衡,如果不自我管理,媒體的質素如何保證,如何成為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陸缺自由成香港陰影

但中國大陸缺乏新聞自由,對媒體的壓迫,卻永遠是香港媒體人心中難以揮去的陰影。這是那些曾經跑過大量新聞的媒體人的深刻感受。這也讓香港媒體界冒起焦慮的氣氛,憂慮當前可以發出的聲音會在將來「被滅聲」。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前任香港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中國組助理採訪主任、首席記者呂秉權對亞洲週刊表示,親身感受到整個輿論氛圍被擠壓,而不是個別媒體的個案。

呂秉權認為,北京對香港媒體輿論生態一直頗有微詞,習近平上台後這份感受更是明顯,甚至超過胡錦濤執政時期。「北京一直把香港當做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的突破口。《較量無聲》中更是把香港視為外部勢力的地方。」

呂秉權透露,二零零九年他在有線電視任職期間,就曾遭遇中聯辦向其主管施壓,不要轉播六四集會的現場。

而當下的香港,新聞自由被擠壓也不是無跡可尋。呂秉權舉例道,在香港電視發牌的態度上,梁振英和通訊事務局並不一致,後者建議開放,而梁不為所動。而在DBC股權風波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則表明,中聯辦不喜歡李慧玲。

而媒體工作者也會收到當局相應的「溫馨提示」,例如不能採訪的學者黑名單、減少佔領中環的報道、六四片段不能播出裝甲車的畫面、六四新聞不可以做頭條報道、減少對中央政府的攻擊等,越來越多事件變成敏感新聞。

對於記協和港人捍衛香港新聞自由的行動,前《壹週刊》副總編輯潘麗瓊告訴亞洲週刊﹕「我很欣賞他們勇氣,也很明白他們的擔憂,但用證據說話是記者起碼的專業守則。」

香港有沒有新聞自由?潘麗瓊認為早前《明報》換總編輯、報紙開天窗、以至在集會台上批評政府、特首的言論都一字不漏的能刊出,都是言論自由的表現,就是香港有新聞自由的證據。「試想像一下,有人能夠在天安門廣場上,對習近平作出批評?」

潘麗瓊引述英國新聞業諺語:「Comment is free, facts are sacred.」(評論是自由的,事實是神聖的。)她認為,這是媒體從業者要恪守的準則,所有的評論必須基於事實。現在媒體不負責任的、沒有紮實調查的假新聞層出不窮。潘提到去年某報紙報道某酒家用地溝油,消息傳出來,自然沒有人再敢到該酒家吃飯,後來證明那是假新聞,但是酒家就生意受到很大打擊,最後倒閉了。「記者的筆是一把刀,是可以砍人的,假新聞就是『點錯相』,砍錯人了。」新聞人受尊敬就在於其是基於事實專業報道,所以新聞人應該恪守新聞專業主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