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專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

2021-05-21 05:50

? 人氣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圖1
圖1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圖2
圖2,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台電自己顯然很滿意,認為有顯著成效。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