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那些年我們一起辦的奧運─最甜蜜的負擔

2021-04-19 05:20

? 人氣

事實上雖預期中的消費熱潮不如預期,奧運贊助商卻大蒙其利。他們透過球員服裝的贊助、投資場館與電視廣告的置入,在球場上與球場外都獲得巨額回報,是當年真正的奧運金牌得主。其他分析人士也表示從在奧運刺激下催生的基礎設施投資絕對量及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來看,仍在發展中的新興國家比例相對較大,英國等西歐國家與美國較難從中受益。原因為這些高度發展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基礎建設的設立,到了現代這些設施多有毀損且陳舊,如倫敦的地鐵。而這些老舊的設計與設備至今難為國家提供更多的人力負荷或經濟效益,即使奧運帶來的龐大效益也無法填補這些高額成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2012倫敦奧運之外,身為奧運主辦國卻無法提振經濟、甚至負債的例子還有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婁奧運。蒙特婁先後共五次爭取奧運的主辦權,1972 年以一票之差輸給德國的慕尼黑;而1976年的奧運則擊敗洛杉磯、莫斯科和佛羅倫斯三個城市,獲得第二十一屆的奧運主辦權。當時蒙特婁在場館設施和器材上都引進最新技術,新建了大型體育場、游泳池、自行車場和奧運選手村等地。然而受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影響,加拿大面臨經濟蕭條與物價的暴漲,加上建築工人長期罷工,使經費不斷追加導致工程延宕;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在準備期就面臨嚴峻挑戰。當時蒙特婁的市長德哈普(Jean Drapeau)的願景是借奧運的舉辦徹底改造蒙特婁,他準備在蒙特婁建造更便捷的地鐵系統,將整個城市連結起來打造地下城。

另外德哈普市長也在蒙特婁北方建立一座佔地396.6平方公里的米拉貝爾國際機場,而這座機場在2004年就停止營運,其他都市再生計劃於2010年全面終止進行。奧運的主場館甚至在開幕時還未全部完工,直到1988年才興建完畢。

造成市政延宕與奧運虧損的主因是蒙特婁市政府低估新建場地和規劃都市計劃的成本與可行度,德哈普市長認為「辦奧運不可能產生虧空的赤字,就像男人不會有小孩一樣」。諷刺的是,這一屆奧運耗資58億美元,最終成本超出預算的800%,虧損24億,其中有15億須由蒙特婁自行吸收。這屆為期十五天的奧運使蒙特婁市民負債三十年,直至2006年才全數付清。「蒙特婁陷阱」(Montreal Pitfall)甚至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投資金額過於龐大,導致負債使城市經濟陷入困難的情況。

上述因素使1976的蒙特婁奧運成為奧運史上虧損最多的一屆,蒙特婁市民也以「Big O」戲稱這屆奧運,「O」除了有奧林匹克(Olympic)的意思,也代表負債(Owe)。這個帶有黑色幽默的名詞也讓我們看見奧運「美麗的哀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