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那些年我們一起辦的奧運─最甜蜜的負擔

2021-04-19 05:20

? 人氣

原本預定2020年7月舉行的東京奧運,由於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3月24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日本政府決定延期舉行;並保留「東京2020」的名稱。(示意圖,多維TW提供)

原本預定2020年7月舉行的東京奧運,由於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3月24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日本政府決定延期舉行;並保留「東京2020」的名稱。(示意圖,多維TW提供)

一、前言

奧運,這個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國際運動盛事,全名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國際目前最主要的綜合型體育賽事;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後來為與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有所區別,因此又稱「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此次報告中也將以夏季奧運為主要探討對象。自1896年四月於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除因戰爭因素曾中斷三屆,奧運至今已舉辦三十一屆;今年七月也將在日本東京舉辦第三十二屆的夏季奧運會-前提是新冠肺炎不再次攪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一般認為奧運的舉辦能為主辦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許多國家也競相爭取舉辦。然而近年奧運申辦國的數量逐年減少,2024與2028年的奧運主辦國甚至面臨「難產」窘境;提出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的國家從原本的八座城市縮減至僅剩美國的洛杉磯和法國的巴黎,兩座城市有望「輪流」舉辦奧運。最近報導也指出將由巴黎舉辦2024年奧運,洛杉磯則接替承辦2028年奧運;然而為何曾是各國搶破頭爭取主辦,借以展示國力、提升城市能見度的奧運,如今地位尷尬,成為燙手山芋?

二、奧運的悲愁

各國近年承辦奧運興趣缺缺的主因為希望藉由舉辦奧運提升國內經濟的做法未能帶來預期效果,甚至出現國內經濟衰退的情形。所謂的奧運經濟是指某個城市或地區舉辦奧運時其經濟狀況會發生明顯、大幅度的變化,它的特徵是在奧運開始前一段時間,經濟在該城市或地區會急速的發展,甚至膨脹,直至奧運會結束。結束後該城市經濟開始出現收縮,收縮幅度甚至會低於奧運前的經濟狀況;例如2012年的英國倫敦奧運。

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重創高度依賴金融服務業的英國;之後歐債危機緊接爆發,英國經濟也因此陷入衰退,超過二百萬人失業。儘管英國政府估計奧運將帶來99億英鎊的經濟效益,期盼藉此拉抬經濟走出衰退,然而主辦奧運的費用已達89億英鎊,加上英國為削減財政赤字實施財政緊縮措施;倫敦奧運僅能為英國經濟的復甦打一針「興奮劑」,難以深度活化經濟。這項事實反映在英國連兩季經濟衰退的表現上,也顯示自金融危機以來造成英國經濟成長疲弱的因素仍存在。

根據美國花旗銀行的研究顯示,奧運主辦國的經濟刺激通常出現在奧運之前,主要體現在大量基礎建設與場館建設的投資,但事後很難經由這些設施提升經濟產能。以英國為例,英國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無法像2008年的北京奧運大舉投資場館建設等硬體方面,英國政府大多採翻修舊場館方式建造比賽用地;此舉卻難以吸引國內外廠商投資,或透過大興土木方式提振經濟。另外奧運門票的銷售與電視轉播權的收益或許能讓英國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微升,但這只是短期經濟刺激,無法對英國整體經濟帶來顯著影響。英國零售商協會的報告也指出英國零售業於奧運期間的七月漲幅僅0.1%,不及去年同期的0.6%,未享受到奧運帶來的錢潮。

事實上雖預期中的消費熱潮不如預期,奧運贊助商卻大蒙其利。他們透過球員服裝的贊助、投資場館與電視廣告的置入,在球場上與球場外都獲得巨額回報,是當年真正的奧運金牌得主。其他分析人士也表示從在奧運刺激下催生的基礎設施投資絕對量及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來看,仍在發展中的新興國家比例相對較大,英國等西歐國家與美國較難從中受益。原因為這些高度發展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基礎建設的設立,到了現代這些設施多有毀損且陳舊,如倫敦的地鐵。而這些老舊的設計與設備至今難為國家提供更多的人力負荷或經濟效益,即使奧運帶來的龐大效益也無法填補這些高額成本。

除了2012倫敦奧運之外,身為奧運主辦國卻無法提振經濟、甚至負債的例子還有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婁奧運。蒙特婁先後共五次爭取奧運的主辦權,1972 年以一票之差輸給德國的慕尼黑;而1976年的奧運則擊敗洛杉磯、莫斯科和佛羅倫斯三個城市,獲得第二十一屆的奧運主辦權。當時蒙特婁在場館設施和器材上都引進最新技術,新建了大型體育場、游泳池、自行車場和奧運選手村等地。然而受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影響,加拿大面臨經濟蕭條與物價的暴漲,加上建築工人長期罷工,使經費不斷追加導致工程延宕;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在準備期就面臨嚴峻挑戰。當時蒙特婁的市長德哈普(Jean Drapeau)的願景是借奧運的舉辦徹底改造蒙特婁,他準備在蒙特婁建造更便捷的地鐵系統,將整個城市連結起來打造地下城。

另外德哈普市長也在蒙特婁北方建立一座佔地396.6平方公里的米拉貝爾國際機場,而這座機場在2004年就停止營運,其他都市再生計劃於2010年全面終止進行。奧運的主場館甚至在開幕時還未全部完工,直到1988年才興建完畢。

造成市政延宕與奧運虧損的主因是蒙特婁市政府低估新建場地和規劃都市計劃的成本與可行度,德哈普市長認為「辦奧運不可能產生虧空的赤字,就像男人不會有小孩一樣」。諷刺的是,這一屆奧運耗資58億美元,最終成本超出預算的800%,虧損24億,其中有15億須由蒙特婁自行吸收。這屆為期十五天的奧運使蒙特婁市民負債三十年,直至2006年才全數付清。「蒙特婁陷阱」(Montreal Pitfall)甚至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投資金額過於龐大,導致負債使城市經濟陷入困難的情況。

上述因素使1976的蒙特婁奧運成為奧運史上虧損最多的一屆,蒙特婁市民也以「Big O」戲稱這屆奧運,「O」除了有奧林匹克(Olympic)的意思,也代表負債(Owe)。這個帶有黑色幽默的名詞也讓我們看見奧運「美麗的哀愁」。

三、奧運的甜蜜

蒙特婁奧運付出的慘痛代價大幅降低各國爭取奧運舉辦權的意願,在1978年的國際奧委會上,只有美國的洛杉磯申請主辦1984年第二十三屆的奧運;在毫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洛杉磯輕易取得奧運主辦權。但由於前兩屆奧運主辦城市莫斯科和蒙特婁背負龐大債務,加州公民因此投票決定不准政府編列預算舉辦洛杉磯奧運,也不准發行彩券;並由私營企業承辦洛杉磯奧運,首開民間籌款舉辦奧運先例。當地民眾逕自成立南加州奧委會與民間籌委會,全面引進民間資金,招募大量志工並以洛杉磯紀念體育場作為該城市第二次的奧運主場地(2028年的洛杉磯奧運將第三次採用該場館為奧運場地)。

另外此次奧運以電視轉播權、企業贊助與門票銷售三者作為奧運商業化的主要核心模式,成功開源節流;以5億美元的低成本創造2.5億美元的盈餘,成為第一屆轉虧為盈的奧運,也創造「奧運行銷」(Olympic Marketing)一專有名詞,以指稱借助奧運賽事推廣企業產品和品牌的市場行銷活動,並把體育文化與品牌文化互相融合以形成特有企業文化的一種戰略。至此奧運被視為創造商機、促進觀光同時行銷城市的全球盛會,各國無不砸下重金,渴望奪得這場大型賽事的主辦權,也希望能帶來鉅額回報。

1984年洛杉磯奧運的成功經驗為往後幾屆奧運主辦國複製,包括1988年的漢城奧運,促使韓國經濟第二次飛躍成長,增加了19000億韓元的收入。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不僅有效改善市容,更降低失業率,吸引大量遊客;在奧運經費四成由國家和市政府負擔,六成由民間支付情況下,以12.5億美元的成本獲利500萬美元,創造「巴塞隆納效應」的經濟利益。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則全面帶動高科技與網路等多種行業的發展;2000年的雪梨奧運政府投入約41億美元改善交通動線,重新規劃老舊市區,最終獲利12億美元。雪梨奧運結束後也帶動當地房地產業,其地價和房價上漲三倍,成為名符其實的「黃金海岸」;該屆奧運也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稱讚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

四、結論

上述幾屆奧運的成功之處在於不著眼眼前利益,也藉奧運的舉辦進行新式都市計畫,並對奧運體育場館和設施作長遠規劃。更重要的是他們採用全新的經營理念,結合商業行銷模式,行銷內容也牽涉該城市的背景、歷史、與商標授權等概念。而以電視轉播權、企業贊助與門票銷售三者組成的鐵三角,輔以商業化的媒體宣傳與精準的城市行銷;更成為日後奧運主辦國的獲利方程式。

但是我們也看到奧運對一國經濟造成的負面衝擊。除了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和2012倫敦奧運外,事實上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2000年雪梨奧運結束後,隔年經濟成長率下滑至2.5%;而2000年澳洲經濟成長率為3.2%。另外2004年的雅典奧運身為九一一事件後的第一屆奧運,不僅安保費用大增,也影響門票收入。該屆奧運整體預算超過100億歐元,比原本預算多出一倍,政府為籌措經費,先後發行高達380億歐元的債券,人民因此背負近十年的債務;希臘的經濟成長率也由2004年的5.1%驟降至隔年的0.6%。專家也指出舉辦希臘奧運付出的龐大債務間接導致2010年希臘破產與後續的歐債危機問題。

我認為奧運主辦國在奧運結束後經濟下滑的原因不能全歸咎於「奧運魔咒」,甚至奧運魔咒的存在與否也存有爭議。經濟下滑的原因很大程度與該國國力、政府施政效能、政治環境以及經濟體質有關。若政府平時未能做好市政規劃,沒有未雨綢繆的能力,只有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壓力下,才想藉舉辦奧運重整市容、投資基礎建設;其代價就是因低估整頓與籌備需付出的努力與成本而出現經濟下滑和泡沫化情況。

另外一國的政治環境紛亂也容易使奧運陷入膠著,其相關法案如場館的設立問題可能因此受杯葛而胎死腹中;而政府有無足夠魄力整合各方勢力也成為奧運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如2016年的巴西里約奧運受政治因素困擾,未能妥善處理經費分配、治安與衛生疾病問題,最終虧損62.9億美元。而採用這種短期經營策略最後成功的案例也有,但整體而言國家的經濟與於奧運期間興建的場地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水準,其投資報酬率慘不忍睹;多數時候這些曾經舉辦奧運的「聖地」都淪為「死城」,成為蚊子界的奧運場館。我認為舉辦奧運應以賽會結束後的展望為根據,而非以賽會期間情形為重;永續發展的概念對奧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另外舉辦奧運的週期和一國的景氣循環週期並不一致,期間可能受石油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等國際事件影響,我們也無法準確預測奧運工程期間國家的總體經濟與就業市場狀況。短期這或形成對勞動需求及場館投資金額的不穩定性,長期可能造成國家經濟的變動。整體而言,舉辦奧運伴隨的風險遠高於獲得的利潤,但不可否認的是奧運作為全世界最大型的體育賽事及最高運動殿堂,其帶來的正面效益與魅力仍使許多國家趨之若鶩,例如促進觀光的發展、國際宣傳與對主辦城市的認同、居民生活品質的改善及提升城市意象等因素。

我認為奧運的興辦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科技、制度與人民活力的綜合表現,除了可推動國內基礎建設,也可藉此行銷國際知名度;對於相關產業的帶動、觀光的收益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奧運甚至可以凝聚人民的共識,推廣全民運動,這對運動意識的抬頭與打造全民健康城市的願景將是一大助力。而在享受奧運帶來好處的同時,我們也不可輕忽奧運的籌辦成本與隱藏風險,若因舉辦奧運為一國帶來的優越感讓奧運成為越來越昂貴的活動,產生經濟學「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現象;那是得不償失、倒果為因的困境。

原本預定2020年7月舉行的東京奧運,由於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3月24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日本政府決定延期舉行;並保留「東京2020」的名稱,使2020東京奧運成為史上第一屆延期舉行的奧運。一年多後的今天,隨疫苗問世,加上東奧組委會主席森喜朗也強調東奧決不會再延期一年;東京奧運的舉辦勢在必行。然而日本面臨第三波疫情擴大,確診人數不斷飆升,日本東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國際奧委會(IOC)、國際帕奧委會(IPC)、日本政府及東京都等相關代表在今年3月20日決議不開放海外觀眾入場,只允許日本觀眾觀看賽事;甚至可能閉門開賽。

然而不論最終東京奧運以何種形式舉行,都將重創日本經濟。根據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宮本勝浩的估算,如果東奧閉門舉行,經濟損失約2.4133萬億日元;若取消,將損失高達約4.5151萬億日元。北韓也在今年4月6日宣布因應新冠疫情情勢,決議不參與今年東京奧運,以保護運動員健康安全為重;成為全球第一個因疫情退出奧運的國家。上述跡象皆突顯東京奧運對日本在國際社會和國內經濟、政治的重要性。

辦與不辦的考量除了投注資金和資源等沉默成本外;運動員如何在全球遷移和不同防疫措施、標準下安全出賽也是重要問題。究竟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能否戰勝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全球大流行疾病?就讓我們拭目以待2021日本東京奧運如何破除「奧運魔咒」,創造屬於自己的「奧運奇蹟」吧!

*作者為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四年級,主修政治經濟,今年九月即將就讀成大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平常喜歡關注時事,也喜歡觀看運動賽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