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海水淡化是抗旱的一個選項

2021-04-06 07:10

? 人氣

水利署規劃中的海淡廠。
水利署規劃中的海淡廠。

海淡廠不一定比水庫成本高

一提到海淡水定會說它比較貴,但這是相對於自來水價的思維,台灣的水價不要說建造成本,連輸送成本都付不夠。以寶二水庫為例,建造時花的100億就不會算到成本裏。還有日後必然出現的保養、清淤成本,當然也不會算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要看看老水庫都在做什麼知道了,石門、曾文、南化、白河的防淤隧道全都是花大錢的工程,所求不過蓄水率不再降低罷了。當然基礎建設是公共建設,不同於民間買賣,成本不可能十足反映在水價上,但認知是要有的。

例如,工業跟民生享有相同水價就不盡合理,更不要說那些每日用水動輒幾十萬的大廠,枯水期跟百姓搶水就沒道理。目前新竹海淡廠產的水併入自來水系統,收的是自來水價,雖然是抗旱的權宜措施,但日後必須合理反映成本。

節水,可以為穩定供水爭取時間與空間

這已有先例。台塑六輕每天用水24萬噸(最高到36萬),已經排擠到民生及農業用水,水利署要求他自籌一部份水源,自建一座日產10萬噸的海淡廠,預計明年8月就能完工。當然六輕是特例,有自建海淡廠的特殊條件,其他科學園區及工業區可比照興建再生水廠的方式,就近專管供應,但水費要付夠。

耗能是海淡水的另一個缺點,不過這跟電動車一樣,只要有更多乾淨能源就不是問題,而且海淡水是配角、不是主角,耗能問題不如想像中大。

氣候暖化的影響之一就是淡水會變少,人工產水的方案勢必非做不可,也都不便宜。在這些方案變平價、負面效果也降到最低之前,最實際有效的做法就是節水、降低用水需求,這足以對穩定供水爭取到一點空間與時間。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