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專文:如何評價台灣時期的蔣經國?

2021-03-14 07:20

? 人氣

父親陰影與人格雙面性

無可諱言,蔣經國從踏入政壇之始,就活在父親巨大光環與陰影之下,甚至到蔣介石去世為止,依然揮之不去。1953年當他首次應邀訪美時,全美主流報章標題皆以「蔣介石之子」(Chiang’s Son)來稱呼這位具有蘇聯背景的神秘人物;到了1970年他最後一次訪美,將近20年時間過去了,美國各主流媒體對他的稱呼依然沒有改變:「蔣介石之子會見尼克森」(Chiang’s Son Sees Nixon)與「蔣介石之子是個現實主義者」(Son of Chiang Is a Realist)等報導不斷出現在各大報章,連他在紐約遇刺的消息傳出後,《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還是以「蔣介石之子在此遭槍擊」(Chiang’s Son Shot at Here)、「蔣介石之子於紐約幾遭暗殺」(Chiang’s Son Saved From N.Y. Assassin)為題加以報導。小蔣顯然沒有父親所享有的國際知名度,但從另一角度觀之,或許正因為缺乏老蔣早已被定了型的「反共強人」之刻板印象,以及伴隨而來的頑固形象與政治包袱,小蔣在接班後反而在政策上可以有相對彈性的操作空間,為台灣的務實外交、80年代台灣終結一黨獨大、邁向民主化與開放兩岸關係,創造出相對有利的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蔣經國私人日記公開後,吾人得以窺探其內心世界,從字裡行間我們注意到他的性格在同一段時間點上,往往呈現出陰沉與開朗2種截然不同特質,這裡舉出幾個例子。1979年初,當他正為台、美斷交後的艱辛談判而耗費心神時,自記對於部分黨政人物與黨內派系利用國難爭權奪利,深惡痛絕:「小政客利用老政客,主張召開國是會議或反共救國會議,此乃所謂CC派的一種『爭奪』手法,余堅拒之。國家多難,正是政客混水摸魚之時,主政者要小心上當。」  儘管因國事如麻而心煩意亂,然而只要念頭一轉想到老百姓,他就立即流露出鐵漢柔情;因忙於國政而無法抽身下鄉探訪民情,他內心至感不安,自記:「自從中美關係發生變化之後,就沒有離開過台北,好久沒有見到我愛好的平民了,我非常想念他們,不和民眾在一起,就會失去樂處。」 

同年春天,蔣經國冷眼觀察台灣內部政情日趨複雜,自嘆:「小政客為了滿足私欲,學會了共產黨一套陰狠手法,在我內部興風作浪,從事破壞工作,乃是很大的隱憂。外傷易療,內傷難治,須要想出一套處理內部政治問題的辦法,以求安定。」  就在同時,當他終於有機會暫時放下手邊工作,離開台北前往宜蘭、花蓮等地探訪民情,與百姓互動,那股發自心底的愉悅與欣喜,相信任何有機會讀到日記之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沿蘇花公路抵達東沃,見路旁小學正在開運動會,入內參觀,有學生觀眾約千餘人,多為山胞,受到他們熱烈的歡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和愉快。當我離開的時候,男女老少圍繞著我高唱『梅花』送別,後有青山,前有海洋,此情、此景和此心,難以筆墨形容出真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