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專文:如何評價台灣時期的蔣經國?

2021-03-14 07:20

? 人氣

20210209-與民同樂的蔣經國。(遠足文化提供)
與民同樂的蔣經國。(遠足文化提供)

蔣經國性格上呈現出雙面特質,當與其早年的蘇聯經歷有關。滯留俄國12年,他是1名工人,是蘇聯共青團成員,也是命懸一線的人質。年輕時他深受馬列思想洗禮,幾度面臨生死交關,除了對共產主義有切身體會之外,更養成沉默寡言,謀定後動,堅毅、冷酷、強烈的敵我意識,以及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性格。另一方面,早年蘇聯那段磨難與刻苦經歷,也讓他比一般從政者對民間疾苦有更深一層體悟,多年後他回顧此段經歷,自述:「在俄期間,我曾經在極端的苦痛中過活,亦接觸了無數可憐的貧窮的人們,所以在實際的生活中,養成了同情社會上窮苦人群的習性。」  這就為他輕車簡從、體察民瘼、親民愛民形象的塑造奠定重要基礎,蔣經國既尖銳冷酷又感性親民的兩極化特質,似乎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合理解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班人之謎

至今仍有不少人對蔣經國晚年為何選擇李登輝擔任副手而感到好奇,由於他在1979年12月31日以後即停筆不再寫日記,吾人無從得知1984年春天當他思索副總統人選時,內心想法究竟為何。儘管如此,從現今所能取得的有限資料中,我們仍可設法對蔣經國「接班人」此議題進行一番探討。首先,蔣確實對李具有好感;1972年春,李登輝被延攬入閣擔任政務委員,6月2日行政院新內閣上任第2天,蔣經國在辦公室召見李之後,於當天日記裡寫道2人「談得很投已,為一優秀之科學人才」,雖僅是一小段記載,卻可見他對李的賞識。1975年春天小蔣在慈湖守父靈並獨自思考培養未來領導人時,曾提出以下條件:年齡應小他10歲左右、省籍問題不重要、黨的歷史不宜過長,還有和軍方需有相當之關係,除最後1項之外,李登輝顯然符合其他3條件。隔年春天,台灣與南非共和國的關係有所突破,雙方決定互設大使館。蔣經國對此極為重視,打算派李登輝擔任首任大使,替台灣拓展外交,但最後因外交部態度有所保留而作罷。 

1978年春,當蔣經國被國民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之後,他開始思考副手人選與內閣人事案,此時不少黨國大老都在爭取副總統職位,令蔣深感困擾。  他最後選擇了台灣省主席謝東閔,成為首位台籍人士出任副總統一職,蔣自認提名謝乃「完全為黨國計,為公而無絲毫私心」,然而此一人選決定卻遭美國方面與部分國內人士批評。儘管出現雜音,但在推動本土化的時空背景下,謝的出線顯然是蔣經國平衡省籍考量下的產物。此例一開,未來只要外省籍人士繼續任總統,副手則由本省籍出任,即成為慣例。

除了副總統人選外,另外2個重要人事案是行政院院長與台灣省主席,蔣經國在倪文亞、孫運璿、李國鼎與俞國華4人之中,選擇從政經歷最資淺的孫運璿擔任閣揆,至於省主席一職,蔣竟考慮由當時仍擔任政務委員、毫無地方行政經驗的李登輝,以搭雲霄飛車的速度空降接掌省政府。此一大膽構想最後並未實現,蔣決定讓李先出任首都台北市長,再於1981年底接任省主席,比原本他對李的仕途規劃要遲了3年半時間。無論如何,整個70年代蔣經國對李登輝的賞識與拔擢乃出於真誠,蔣當上總統後,對不少黨政軍要員私下皆有所批評,惟獨對李讚譽有加,稱他「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甚至還曾破例臨時邀請擔任台北市長的李登輝,與諸位黨國要員一同搭乘軍艦前往外島視察軍事戰備,對李的近距離觀察、考核與栽培之意,不言可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