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既統又獨的中華民國

2017-09-24 06:10

? 人氣

因此,實際上無論統、獨,最佳解仍然得寄希望於中國大陸的民主化,但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出現。現階段,台灣無法獨立,又因中共的威權政體而不願統一於中共政權之下,因此必然只能夠排除急統或急獨的立場,保持一個能夠「既統一、又獨立」的體制。而國民黨所肇建、目前立足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實際上是保證台灣獨立於中共政權之外,且保留台灣地位終局選擇性,「既統又獨」的最佳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華民國:既統又獨的最大彈性

國民黨在論述中華民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過去強調其「統」的一面太過,導致民意產生質疑。台灣與大陸同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又管不到大陸?《眼球中央電視台》就是對中華民國法統的嘲諷。既然台灣、大陸甚至蒙古香港都是中華民國,那麼兩岸三地體育代表隊的獎牌加起來才真正是中華民國所得到的獎牌,但是這完全背離民眾實際生活感受。一個脫離實際的論述,絕不可能說服民眾。中華民國確實有「統」的一面,但是既然目前立基並生根於台澎金馬,便應該適時地強調其「獨」的一面。

舉三國時期的蜀漢作為例子。劉備稱帝時,國號是「漢」,因其堅持延續東漢正朔。但是後世史家明白,此「漢」與「東漢」在格局上已有巨大差異,因此以「蜀漢」分別之,也就是「在四川的漢」。目前的中華民國不就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嗎?我們要捍衛中華民國,要讓民眾認同中華民國,不能不顧及中華民國目前僅實際統治台澎金馬的事實。這是中華民國「獨」的一面。

「中華民國」國號仍是一個具中國中央政府格局的稱號,在南京制定的憲法未廢、一國兩區的法制也未修,仍然具有中國的色彩,這是中華民國「統」的一面。若僅有獨的一面,便無異於台獨;若僅有統的一面,也無異於虛妄。中華民國在「統」的名義下包含著「獨」的內涵,「獨」是為了堅守民主法治,「統」是為了維持兩岸和平。

何況,「蜀漢」又與「蜀」不同。晉陳壽撰寫《三國志》,由於晉的政權來自於魏,將魏視為正統,故將劉備的蜀漢以「蜀」替代之,也就是「四川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受後周攻擊,最終對後周稱臣,並去國號改稱「江南國」。這些都是去國號以達貶抑或矮化的手段。這也意味著,儘管「中華民國」國號代表著仍未放棄中國傳統價值,但是,「中華民國」國號也意味著其足以與從中華民國獨立出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至少平起平坐,並未放棄我們的基本價值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兩岸依照各自的憲制性規定,各自稱自己是中國,在談判桌上雙方平等相待。共識怎麼表,其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雙方的對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