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課綱的目的與內容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2017-09-09 05:40

? 人氣

「如果只是討論某某篇文或是若干內容是否該被選入課程中,往往是見樹不見林,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課題:那就是高中教育的目的與定位。偏離這個主軸,所有的討論都是虛無飄渺的。」(資料照,讀者提供)

「如果只是討論某某篇文或是若干內容是否該被選入課程中,往往是見樹不見林,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課題:那就是高中教育的目的與定位。偏離這個主軸,所有的討論都是虛無飄渺的。」(資料照,讀者提供)

近日,關於課綱的議題引發喧然大波,無論是在歷史課綱的調整,還是在高中國文課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減少或增添,都引發支持與反對的雙方投書各種媒體論戰。我們以為,如果只是討論某某篇文或是若干內容是否該被選入課程中,往往是見樹不見林,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課題:那就是高中教育的目的與定位。偏離這個主軸,所有的討論都是虛無飄渺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為了要探討即將實施的新課綱的利弊,與我國高中教育的未來,我們認為必須回到課綱的本質與國人對對高中的期盼與定位為何,方能對這一議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與比較客觀的評斷。

我國自從確定改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進行通盤考量,避免重複的學習內容則成為必然。而從民國92年政府宣示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教後,政府就陸續進行了相關研究。而在民國100年政府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後,整體配套措施也陸續開始實施。大體來說,十二年國教的基本精神是希望學生能夠主動自發的學習,教育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引導學生能跟他人、社會、大自然互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合適的學習,以這些為基準進行新課綱設計。教育部主要參考了美國的制度,希望能夠在高中引入自由選課的概念,讓學生可以深入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同時也能發展一些特殊技藝。

在國中階段以前,除了主要科目的時數刪減外,新課綱設計與過去差異不大,爭議點主要出在高中部分:

在十二年國教中,把現有的高中高職等學校重新畫分為四種

普通型高中(即以前的高中)
技術型高中(即以前的高職)
綜合型高中(即以前的綜合高中)
單科型高中(即特別強調英語、科學、或體育等科的高中)

這些學校除了若干共同學分外,其餘依照學校的本質與特性規劃其他學分供學生修習。在這裡,我們將討論的議題集中在普通高中上。否則以過去的高中制度來比較技術高中(即高職)或者單科型高中(類似以前的體育班),那無疑是指鹿為馬了。

俗語說:「考試引導教學」。普通高中學生學習的目的,絕大部分都是為了接下來能夠進入合適理想的大學科系中就讀。目前的大學入學考試被詬病的主要幾點有:

1. 學科能力測驗時間在高三的寒假,容易導致學習中斷。高三下學期的課程對於自然組學生而言相當重要,卻可能因為學生早被推薦入學而中斷學習。
2. 考試科目多達十餘科,不利學生準備。某些考科甚至與學系未來的要求無太大關係。
3. 學科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中,重複的科目考試到底意義何在?

因此新課綱希望能夠參考其他國家的現有制度改革上述弊病,以美國SAT制度來說:SAT1只考語文(即英文)與數學。而各大學科系申請入學時,有的會加計SAT2(類似我們的指定科目考試)成績,以國人熟知的麻省理工學院為例,通常是要學生附上SAT2的微積分/物理成績加以評估。而我國未來會將學科能力測驗的考科縮減到四科,而七月的指定科目考試則不再考國英數(乙)。而各大學科系則可按照自身需求要求考生附上相關科目的考試成績進行評估。甚至,某些所學與指定科目考試的考科關聯不大的科系,則可以要求學生在高中時期選修該科系的一些相關課程,好方便進行評估。這樣各大學科系比起過去更能夠挑選到合適的學生,個人對教育部的此一政策是十分贊同的。

那麼,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將在下一篇探討。

*作者陳孝威為台灣玖拾趴青年協會理事長,國民黨20全黨代表,共同作者張廷安為台灣玖拾趴青年協會常務監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