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國家語言發展法》已使108課綱瀕臨危機!

2020-11-09 05:50

? 人氣

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見圖)表示,《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將國家語言列為基本課程,並於3年內實施,希望立法院盡快組成課審會委員審查會,避免影響學子權益。(資料照,盧逸峰攝)

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見圖)表示,《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將國家語言列為基本課程,並於3年內實施,希望立法院盡快組成課審會委員審查會,避免影響學子權益。(資料照,盧逸峰攝)

《國家語言發展法》於民國107年12月25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隔年1月9日公布。所謂「國家語言」,根據立法意旨,指的是「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而且,由於都已經瀕臨衰微的危機,必須儘速復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如何復振、搶救呢?主管機關文化部自然得想方設法,而依據此法第9條第2項規定,教育部不能置身事外,「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且依據第18條規定,此部定課程應在十二年國教開始實施後3年施行。換言之,就是111學年度,從國小到高中一體適用。

由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研訂時,文化部曾邀集相關部會討論,顯然上述條文應該已獲教育部同意,因此納為部定必修,勢在必行。問題在於,十二年國教的課程總綱早於103年就公布了,而各級學校已依據總綱及各領域課程綱要,進行多年的課程規劃與發展,且於108年8月正式實施,現在有一門課程叫做「國家語言」將於111學年度以「部定必修」的高規格安插進既定課程架構中,這意味著必然會排擠掉某種課程。

就國小而言,原來是在「母語」概念下安排了本土語文或新住民語文課程,六個年級每週都是1節課,現在本土語文「升級」為國家語言,新住民語文的學習機會是否會遭受波及呢?如果不會遭受波及的話,這是否代表著身為新住民第二、三代的學生將是不必承擔搶救瀕危國家語言任務的化外之民?

至於國中或高中的情況,就更為麻煩了,因為原來都沒有本土語文課程的規劃,現在國中必須三個年級每週都得挪出1節課,而高中則要在三個年級中挪出2個學分來。由於「國家語言」是部定必修,因此要犧牲的自然是校訂課程,或原先授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彈性學習時間。

從高中端來看,由於「校訂必修」課程是108課綱的重中之重,不能捨棄,所以可犧牲的就會是校訂「多元選修」課程,但真能犧牲嗎?其實很難。表面上看起來,不就只是割愛2個學分給「國家語言」部定必修課程嗎?請不要忽略了,就學生學習而言的2個選修學分,在老師這一邊,這相當於至少10門課程的研發心血將付諸流水,直接從選修清單上刪除,茲事體大;如果在「多元選修」下不了手,剩下的犧牲品就只有「彈性學習時間」了。至於國中,毫無懸念,注定只能更動「彈性學習課程」,犧牲社團活動,或是統整性議題探究課程等原本期待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劃。

差可告慰的是,在108課綱中,無論國中或高中一直都沒有新住民語文課程的規劃,因此,前述擔憂將會自動消除,新住民子女將從就讀國中起,也得加入搶救瀕危國家語言的任務。但是,他們在這一門課程的學習如何和已經起跑6年的同學相比呢?差異化教學,無可避免。

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7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十月中旬之後中市原民文化節、運動會陸續登場。(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國家語言的學習無按族群規定,故學生在不同的求學階段可能會選擇不同的語言學習,造成同一教室中的學生可能程度懸殊。(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差異化教學也可能出現在另一個情況。由於「國家語言」的學習並沒有按照族群背景硬性規定,因此學生可能在就讀國中或高中時,選擇不同的自然語言或台灣手語來學習,這就會讓教室中學生的語言程度趨於懸殊,使得教師教學倍增考驗。

綜觀以上討論,可以發現《國家語言發展法》對於108課綱的衝擊,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時、在108課綱正式實施前早已經形成,如今「兵臨城下」,教育部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痛苦地思考「要割讓哪一塊地」而已,以及如何杜悠悠之口,說服教師、學生、家長、教改團體等,關於「108課綱理想依然不變」之類的宣示。

雖然學校中每一種課程的地位應該都是平等的,不可有主科、副科之分,但實質上,「部定必修」向來居於所有類型課程中的最高位階,其次依序是部定選修(通常都是必選)、校訂必修或選修,在這些正式課程之下,則有許多的非正式課程,或是所謂的融入式「議題」,如: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國際教育等,洋洋灑灑至少19種。在《國家語言發展法》於108課綱中強渡關山後,與這些非正式課程、議題相關的各部會或各NGO組織應該會見獵心喜吧!趕緊立下「有為者亦若是」的宏圖。果真如此,未來課綱的理想性和結構性將蒙受摧殘。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疑慮,原因之一來自於在過往課綱中名不見經傳的「台灣手語」竟然一舉成為「國家語言」,最令人驚豔。不禁讓人好奇,這次「壯舉」背後存在哪些強大的壓力團體,而立法遊說過程是如何成功推動的?這些寶貴經驗,實在很值得各部會或各NGO組織「效法」。

為了在111學年度能夠順利讓「國家語言」正式開課,教育部目前也正積極展開師資培育工作,這是另一個大難題,因為時間有限,而需要搶救的瀕危語種太多,正規的師資培育歷程緩不濟急,「濃縮、集中、變通」策略勢必上場,才有可能使命必達。

但即便如此操持,問題仍難以解決,這些急就章下培育的師資幾乎注定絕大多數人難以獲得正式教職的機會,理由顯而易見。規模較大的學校或許還可能開出一、兩個職缺,但應聘的老師可能同時教授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各原住民族語文、閩東語文,以及台灣手語嗎?在學生選習較多的語種,或幾乎乏人問津的語種之間,試問,何者的瀕危處境更加迫切、深重?換言之,學校應優先選擇哪些國家語言來開課呢?長久以來,國小開設「本土語文」早就面臨類似困境,學校多只能找代課老師幫忙,師資的素質和穩定度都有限,而學生選習人數過少的語種,學校開不了課,常迫使少數學生得順從多數學生的選擇,「相對強勢」的自然就是閩南語文。今後在中小學都必須搶救瀕危國家語言的鮮明旗幟下,這種「因陋就簡」模式還合理嗎?

搶救、復振瀕危的母語當然是非常重要、迫切的大事,這應該沒有人會質疑,目前擺在眼前的難題是:「升格為國家語言,然後呢?」以教育部所面臨的窘境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無法堅守「任何課綱調整都應等待下次修訂時才能一併進行」的立場所致,於是只能打臉自己,並動搖先前信誓旦旦的108課綱理想和實質架構,這等同於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往後各部會或壓力團體若接踵而至,恐怕「國家課綱」反倒會淪為需要搶救的瀕危標的。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