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嚴後全球化潮流下的台灣文化發展

2017-07-30 06:20

? 人氣

「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資了照,台北文創臉書)

「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資了照,台北文創臉書)

解嚴後三十年來,台灣的文化發展主要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與導引。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是複雜而且多方面的。就正面的角度來說,全球化對世界的主要影響大致有兩方面,一個是全球共同價值的建立,另外一個是文化經濟的興起,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文化透過經濟活動傳遞、建構某些共同價值,如好萊塢的電影即經由全球的映演傳遞了美式價值觀念如反抗權威、護衛人權等;而人類對共有價值如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帶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全球化架構下,日新月異的通訊與資訊科技傳播新聞、知識、文化與藝術,突破了國家與文化的潘籬,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使得深藏於人類內心深處共有的向上提升力量被激發出來,一起追求、建構超越種族、國家與文化界限的普世價值─對自由、民主與公義的堅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民主、人權已成為世界共同的價值信仰後,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於是,美學經濟就產生了。衣服、鞋子、皮包、手提袋、床單、被單、碗筷、杯子,甚至洗手巾與餐桌紙等日常生活用品,消費者都要求獨特的文化品味。生活日用品已不再只是遮雨避寒的消費品了。「品牌」與「設計」已成為大眾消費品市場一項重要的趨勢;在全球化潮流下,經濟活動已受到文化的驅動,文化已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

餐具旁就放了餐具相關書籍,提供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於是,美學經濟就產生了。」(資料照,時報出版社提供)

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強勢文化也透過全球化經濟的分工體系與行銷管道,建立了文化霸權,不僅吞食各國文化產業市場,剝銷開發國家的廉價勞力,腐蝕了地方文化產業的生態環境與創意生機;同時並輸入西方霸道的現實功利思想以及暴力、色情等粗俗浮淺的大眾娛樂文化,如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所言的的美式「罐頭文化」,與中東、西非、南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產生嚴重的文化宗教衝突,興起了全球各地風起雲湧的「反全球化」與「反美」浪潮。

台灣因特殊的歷史際遇與地緣位置,文化與經濟上更受到全球化的深遠影響。台灣遠在明朝時期就被荷蘭佔領統治,因而有機會接觸較進步的西方文明、脫亞入歐,而後歷經鄭氏父子、清朝統治,二次大戰前被日本佔領、冷戰時為國民黨政府統治,新世紀後兩次政黨輪替,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經過西方與東洋文化長期的撞擊,台灣已融合、發展出特有的文化─一種融合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及東洋文化於一體的海洋文化。

由於台灣西化甚早,台灣的海島環境早已讓她成為可以容納百川的海洋文化。故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中,不像中東、非洲、古巴等一些關閉自守的國家一樣,因為頑抗西方文明的入侵而產生宗教與文化的嚴重衝突,反而像大海納百川一樣,隨著解嚴後生命力的釋放,在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中,更豐富主體,呈現了台灣海洋文化的多彩狀闊樣貌,藝文創作蓬勃發達,讓世人驚豔;同時在全球化文化經濟的潮流中,一方面與全球同步,與世人共享全球流行文化產品,另一方面也藉由台灣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優勢位置,拓展台灣的文化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