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勞工部長:共享經濟是瞎話!它創造了新形態的「奴役制度」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選摘(2)

2017-07-26 05:50

? 人氣

美國前勞工部長賴克(Robert Reich)。(取自Robert Reich臉書)
美國前勞工部長賴克(Robert Reich) 2015年6月在臉書貼文表示:「共享經濟是瞎話,已經成為『 共享餿水』(share the scraps)經濟。」(取自Robert Reich臉書)

科技公司也不斷敦促美國政府允許更多技術勞工持H-1B簽證進入美國,賴克說這也是壓低人力成本的方法之一。賴克在2015年的臉書貼文回憶說,1990年代他任職期間,矽谷僱主宣稱他們在美國找不到技術勞工,「實際上他們只是不想花更高的薪水聘用美國人」。賴克說,外籍勞工很容易被恐嚇,因為要是他們飯碗不保,就必須離開美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科技公司這麼著迷於削減成本?看他們的財報就知道。許多公司根本沒有獲利。

現代科技新創公司和網路時代之前的那些老派科技公司,如微軟和蓮花軟體公司(Lotus Development),最大的差異是老派科技公司從草創之初就創造龐大獲利。但現今許多科技公司連年虧損,甚至掛牌上市後也一樣。因此,他們必須經常壓低成本,利用類似哈里根的VORP指標這類方法。

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這麼多虧錢的公司還能繼續經營?這似乎是很古怪的商業模式。創辦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利可圖--至少過去是這樣。到了1990年代第一波達康泡沬期間,情況開始改變,矽谷孕育出新品種的公司,這些公司可以連年虧損,甚至根本不曾獲利,卻還是能替公司創辦人與投資人帶來鉅富。

公司虧損不斷擴大,但營收數字攀升。基本上這家公司是買1美元的鈔票,然後以75美分出售,但這無所謂,因為散戶投資人只關心營收成長率。他們被灌輸只要公司成長得夠大、夠快,獲利終究會出現。只不過有時候事與願違,Zynga、Groupon、推特就是幾個著名的例子。根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報的10K表格,從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間,Zynga的總年度虧損額超過8億美元;Groupon虧損將近10億美元;推特的年度淨損總計超過15億美元

最高階層的主管分到的餅最大。這已經夠令人厭惡,更令人惱火的是,你會發現有些創辦人賺進這麼多錢,但經營的公司毫無獲利,對待員工的方式更是20年前難以想像的。

「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每天晚上走出公司大門。」這是我1980到1990年代報導科技公司新聞時那些執行長的口頭禪。在微軟「人人都賺到錢,包括秘書」,我那個曾在微軟工作的朋友麥可回憶道:「微軟製造出幾萬名百萬富翁。該公司極為照顧遭遇個人問題的員工。如果你得了癌症,公司會保留你的職位,而且不要求你進公司,同時為你負擔所有醫療費用。」

在那個年代,科技公司執行長最注重如何留住人才。沒有一家公司會告訴員工把工作當成短期的「服役」契約,或告訴他們「我們不是一家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