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以漢文化為底蘊的民族意識:《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選摘(2)

2017-07-24 05:50

? 人氣

生存在這樣劇烈變化的世代,賴和從小仍留著辮子在傳統環境中成長。直到上 公學校,「意識裡,仍覺得沒有一條辮子拖在背後,就不像是人」,這是當時 台灣社會普遍留存的現象,顯示台灣不是外來的日本文化所能輕易同化。甚至賴和後來接受當時所能受的最高等教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五年醫學教育,成為醫生之後,仍有「我生不幸為俘囚」之嘆。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成為他思想的底流,不論在社會運動或新文學運動中皆貫流其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賴和民族意識的由來,除了源於中原文化的遺澤,我們考察他受教育的背景,更可進一步了解。賴和十歲時先被家人送入書房學習漢文,然後在日政府政策下始入公學校 「讀日本書」,每天早晨上公學校之前先上書房早讀,下課後再到書 房上課。起先雖是被動的學習,日久也打下了漢文的基礎。十四歲入小逸堂拜黃悼其 (黃漢)為師,「因夫子教導有方,我等學生皆甚契洽,遂成一系無形之統」。經由書房教育,賴和與中原文化的大傳統更進一步接近。賴和原先的家庭背景,是比較屬於民間生活的小傳統,這只要從他祖父賴知以弄鈑(弄鏡)為生,其父天送以道士為業即可 看得出來。由於書房教育,尤其是小逸堂這一階段,使得賴和其備了寬廣的文化視野,對於未來的路線,有極深刻的影響。

賴和公學校畢業後,起先家人不允其再進上級學校,有人勸他去做補大人(巡查補─助理警察),賴和不願為之,一九0九年五月,賴和十六歲,以最低的年齡,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十三期,這是當時台灣人最好的出路。由這一試郎中的經歷來看,賴和「看來不過庸夫相,那得聰明爾許多」的讚譽,其實在少年時代即充分表現了。醫學校教育使得賴和超越了他原先的家庭背景,爾後以醫生的身分行醫濟世,被低他一期的蔣清水邀請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為理事,更使得賴和與台灣文化抵抗的運動,緊密的結合起來。

在醫學校前後五年(一九0九~一九一四),現有資料仍不易充分探究他青年期的心路歷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型塑思想、養成人格,趨近成熟、完成的最重要時期。 現在我們 (包括他的家屬),對於這一階段,除了知道賴和是一位醫學生之外,有關 他的思想、活動,所知仍然極為有限。

值得重視而一直未被提及的是賴和在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時代,曾經涉及了復元會,導致與晚清同盟會有所淵源。復元會取義於恢復健康,是醫生行醫濟世的理想所在。復元會原係台灣總督府 醫學校的學生社團,「復元」兩字除了上述意義之外,其實含有「光復台灣」的宗冒。其中關鍵人物是賴和的同期同學翁俊明與王兆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