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華民國如何遭到「第三世界」國家唾棄?

2020-09-27 07:20

? 人氣

到底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如何援助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反抗統治者?根據日裔美籍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的研究,國民政府在1928年完成取得北伐勝利後,就放棄了往日國共合作時代的「革命外交」政策,不再以武裝手段挑戰列強在中國的特殊地位。相反的,蔣中正承接了北洋政府時期的外交戰略,以盡可能融入國際社會的方式來換取西方列強對中華民國主權的尊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蔣中正深知,蘇聯與日本已經成為了中華民國兩個最大的外患,反而是千里之遙的美國,不只對中國的沒有侵略野心,還透過以《九國公約》(Nine-Power Treaty)為基礎的華盛頓體系(Washington System)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和疆域完整。從遠交近攻的角度來看,美國與中華民國的緊密盟友關係其實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就已經確立。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中正對所謂「弱小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自然是存有高度選擇性。為什麼支持以金九、金元鳳為代表的朝鮮獨立運動者?答案再簡單不過了,因為朝鮮是日本殖民地,對朝鮮獨立運動者的任何支持都能延緩或者箝制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假若蔣中正真的是出於道義,而非國家通盤利益的考量去支持殖民地獨立,何以國民政府從來沒有聲援過美國殖民地菲律賓的獨立運動?

對越南獨立運動的支持,根本上也是等到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統治法屬中南半島的殖民統治者由親軸心國的維琪政權取代之後才開始的。而且蔣中正的扶持對象,始終是以阮海臣的越南革命同盟和武鴻卿的越南國民黨為主,對於真正有潛力的共產黨領袖胡志明,則基於反共抗俄國策予以防範,甚至還一度將其逮捕下獄。

至於印度與蔣中正的關係,則更是可以用極為惡劣來形容。因為孫中山提倡的大亞細亞主義固然已經為蔣中正所放棄,但卻為甘地、尼赫魯還有鮑斯等印度民族主義者所深信不疑。他們即便沒有都如同鮑斯那樣組織印度國民軍協助日軍作戰,也相信對英國殖民政府的反軸心國政策採取「不合作運動」,是印度取得獨立的不二法門。

而蔣中正在1943年2月訪問印度時,目的卻是要求尼赫魯與甘地等國大黨領袖暫緩獨立的訴求,優先配合英軍投入對日作戰。此舉引起尼赫魯和甘地等人相當不悅,雙方甚至可以用「不歡而散」來形容。固然蔣中正做出了承諾,將在日本被擊敗後協助印度獨立,但英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對印度人做出過類似的承諾,尼赫魯和甘地自然是不會「再上一次當」。

至於英國首相邱吉爾,則認為羅斯福把中華民國拉抬到世界四強的格局,根本目的上是打著「反殖民主義」旗幟來瓦解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看在邱吉爾與印度民族主義者眼中,羅斯福的用意並沒有美國政府宣傳的那麼光明神聖,不過只是以美利堅霸權取代不列顛霸權罷了。蔣中正這趟印度之行,不只落得兩邊不討好的下場,他「美帝國主義馬前卒」的形象也就此確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