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台灣正式脫離外來政權統治」領導台灣走向民主的李登輝去世

2020-07-31 13:08

? 人氣

1988年,李登輝就任總統後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AP)
1988年,李登輝就任總統後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AP)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升任總統。但他對權力的掌控岌岌可危——從大陸來的國民黨元老不願將控制權讓給一個台灣本地人。「李登輝安然度過了這次考驗,主要是因為他在國民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沉浸了16年。」歷史學家蔡石山寫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登輝延續蔣經國的政策,努力廢除國民黨的獨裁體系,放鬆對異見人士的限制。他提拔了更多台灣本土官員,對抗大陸出身的對手的影響力。1990年,他兌現了給支持民主的學生抗議者的承諾,制定了改革方案,要求官員擔任政治職位必須經過普選。

北京當局最初寄望於李登輝比他的反共前任願意對話。起初,李登輝謹慎行事,反覆強調台灣是「一個中國」的一部分,同時堅持要求大陸必須在統一之前實現民主化。1991年,他承認了共產黨對大陸的統治。次年,中國大陸和台灣代表開始對話,擱置政治分歧,發展經濟和其它聯繫。

1981年,李登輝身為市長在肯德基州路易斯維爾的美國市長會議上發表講話。(AP)
1981年,李登輝身為市長在肯德基州路易斯維爾的美國市長會議上發表講話。(AP)

即便如此,由於李登輝的國際訪問以及暗示台灣擁有國家地位的言論(包括他將國民黨稱為台灣的「外來政權」,類似於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等殖民大國),中方對李登輝頗為憎惡。他最著名的一次訪問是1995年得到美國國會支持,訪問康奈爾大學,此舉引發了中美之間的軍事對抗。

中國在台灣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並發射飛彈,致使美國向台灣附近地區派遣航母戰鬥群。曾在1993年至1997年間擔任美國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的羅德(Winston Lord)表示,「當時確實擔心我們可能會發生武裝衝突」。

在北京當局試圖左右台灣1996年的總統選舉之際,對峙仍在繼續。那次選舉中,李登輝以54%得票率戰勝了三名對手,成為台灣首位民選領導人。李登輝在2016年寫道,透過選舉自己的領導人,台灣「正式脫離外來政權的統治」。

大受鼓舞的李登輝採取進一步措施,弘揚以台灣為中心的文化,他修改學校教學大綱,倡導「新台灣人」的身份,他將「新台灣人」定義為熱愛台灣、認同台灣民主未來的人。1999年一次採訪中,李登輝表示台灣和大陸之間存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是未來的台灣總統蔡英文幫忙打造的一個標籤。中方立即譴責了這種說法。

2000年,李登輝卸任總統,遵守了自己設定的任期限制,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長達55年的統治。在當年的總統大選中,李登輝曾經的一位門生,向這位將卸任領導人指定的總統候選人發起挑戰,分流了國民黨支持者的選票,導致傾向獨立的民進黨險勝。

國民黨內有人譴責李登輝是叛徒,稱他操縱國民黨推進本土主義議程。其他人則指責他作風強硬,縱容政治獻金,助長腐敗並與有組織犯罪掛鉤。2001年,李登輝被國民黨撤銷黨籍,原因是他支持成立了贊成台獨的台灣團結聯盟,儘管他並未正式加入該組織。

退休後,李登輝更加直言不諱,他寫書,公開演講,公開宣揚台灣的國家地位和他所謂的畢生事業——確保台灣的自決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的年度調查顯示,到2020年,單一自稱台灣人的台灣公民比例已從1992年的17.6%上升至67%,而單一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則從25.5%下降到2.4%。

「台灣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脫胎換骨』了。」李登輝在2014年的一本書中寫道,「從獨裁政府之下的無力國民,蛻變為民主政府之下,充滿活力的國民。」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