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生的哭泣,看出大學入學面試的病弊

2020-06-08 05:50

? 人氣

圖為模擬面試。(取自育達高中)

圖為模擬面試。(取自育達高中)

不久前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某教授自己爆料,他在大學甄試入學的面試時咄咄逼人,害得考生返校後大哭,引來家長抱怨。他在〔臉書〕上解釋:「甄試其實不僅是看應考者過去的努力,還要看其未來對抗攻擊時的應對能力。與其溫文儒雅地發問,……倒不如猛烈攻擊,然後看其反應。」他還自豪:「臺大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大家都溫文儒雅,虛虛地互打太極拳,而在於真槍實彈地攻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了以上的報導後,我們不禁要問:此情此況是我們關心教育的人所樂見的嗎?是當初設計推薦甄選管道提出「面試」的前賢所預料得到的嗎?大學入學有必要採行面試嗎?以下分析並回答這幾個問題。

首先要說,大學入學的考評,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也都屬於教育的重要環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韓愈說是「傳道、授業、解惑」。至於教學方法,《禮記‧學記》裡說得清楚:「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換言之,善喻之道在開、導,在「和」與「易」。

如果問得不恰當會如何?《禮記‧學記》寫得十分精闢:「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今之教者,……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換言之,若問得不恰當,學生會「不安」、「不誠」;教不得法、學生會學不到東西。

此某教授明顯「教人不盡其材」而「施之也悖」,「不善問」又「不顧其安」,竟把大學入學的面試當成「攻防」的試驗!高中應屆畢業生多未成年,也未涉世;要教他們體驗「攻防」,顯是「陵節而施」。待學生進到門下再教再「整」也並不遲啊,有需要那麼急嗎?

其次,要知道絕大部分國家的大學入學是不需要面試的!世界上的大學入學方是有兩種極端模式——美國的申請入學及中國大陸的考試入學,其他的都介於其中。美國的申請入學主要看在學成績、測驗成績、介紹信及備審資料;中國大陸的考試入學主要看「高考」的筆試成績;英國、法國、印度、……等國都主要看筆試成績。所有這些國家都不採面試的方式。

面試必然受陷於考者臨時主觀的判斷,極不公正。應該只有在特殊情況,例如要決定是否給高額獎學金,或要選特殊的人才,或在對備審資料存疑時才採用。試問,教授們多少人曾有面試的專業經驗?他們在舉辦面試之前有花時間「做功課」嗎?臺灣以前在聯考時期自然沒有面試,到了1994年之後才在「推薦甄選管道」有面試的引進,但不屬必要。當年設計「推薦甄選」管道的前賢會告訴大家,該管道只針對少數人,而他們並不贊成「申請入學」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