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偉觀點:文化大革命其實是華語文化圈的必修課嗎?

2020-05-24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如果與陸續爆出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見圖)的各種爭議一起審視,現在看來只能得出結論,愛台灣是學術流氓最後的庇護所。(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如果與陸續爆出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見圖)的各種爭議一起審視,現在看來只能得出結論,愛台灣是學術流氓最後的庇護所。(資料照,盧逸峰攝)

台灣的選舉很像文革,是民主化這30年來,在整個華語世界常聽到的一句話,這每每讓台灣許多進步人士感到憤慨。但目前追本溯源最早流傳這個定性的版本,卻來語出於一位讓人掉眼鏡的海外華人菁英,所給的評價。這是傳說一度是諾貝爾經濟獎熱門人選的楊小凱教授,經過半年左右的親身體驗後做出的評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4年去世的楊小凱教授本名楊曦光,有著雖不長雖傳奇燦爛的一生。1968年19歲的他以紅衛兵的身分,以一篇名為《中國向何處去》的長篇大字報,主張以文化大革命作為中國轉向民主的契機,被點名批判為「反革命的戰馬悲嗚」,被判刑十年。1968年至1978年,楊曦光在監獄服刑期間向與其共同關押的大學教授、工程師等人學習了大學課程,包括英文、微積分等。

己逝中國經濟學家、憲政學者楊小凱對憲政的定義,在作者看來不適用於中國。
楊小凱。(資料照)

1979年隨著四人幫垮台與中共撥亂反正,楊曦光出獄後改名為楊小凱,在湖南大學數學系旁聽一年。1980年經于光遠破格推薦,楊小凱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1982年畢業獲計量經濟學的碩士學位。1983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1988年被授予博士學位,1990年被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1994年秋季已是歐美經濟學界廣受矚目明星學者的楊小凱教授,受聘到台大經濟系客座一學期,剛好目睹台灣首次省市長大選。尤其是他當時自己人在的台北市,出現了三方人馬競相角逐市長的混亂而有趣局面。客座台大結束後,楊小凱教授就把這幾個月的觀選心得,投書香港媒體。文中他以文化大革命中各派紅衛兵進行鬥爭的歸類與術語,對於參選各黨特性貼上標籤。「台灣的選舉實在很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啊!」楊小凱教授做出這個定性後,這句名言很快傳遍整個華語文化圈。

因為楊教授不但是自己少年時當過紅衛兵,而且是最早覺醒的紅衛兵,還因此蹲了中共十年苦牢。因此受過西方社會科學嚴密訓練底蘊深厚的楊小凱教授,不但身歷其境觀察入微定性準確,而且他與北京苦大仇深,絕不可能為中國共產黨詆毀抹黑台灣的民主。

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紅衛兵(美聯社)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衛兵。(資料照,美聯社)

那文化大革命本質又是怎麼來的呢?去年在歐美知識界頗受好評,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兩位作者挺身而出,從社會與國家的互動和平衡出發,試圖為自由的支持者指出一條明路。兩位作者認為國家雖然可以協助人們取得自由,但國家也可能剝奪人們的自由,乃至支配其人民。書中的一個例子是《墓碑》裡的張福洪,完美示範了國家是如何剝奪人民的自由。《墓碑》是中國知名記者楊繼繩調查中國1958至1962年所謂三年大饑荒的作品,所提的張福洪,是河南省信陽地區光山縣的縣委書記處書記。1959年為了解決饑荒蔓延的問題,光山縣的縣委書記馬龍山,曾派張福洪搞「包產到戶」。但在1959年廬山會議,當中國國防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彭懷德向毛澤東批評「大躍進」有浮報等問題時,毛澤東卻反過來發動了對彭懷德的批判,最終以彭為首的一群人遭到批鬥,其結果就是全國性的「反右傾運動」。「包產到戶」被評為「右傾」後,而看到風向已變後馬龍山為了自保,便率先批評張福洪,將他給活活鬥死了。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宗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