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對待公民如同對待敵人一樣堅硬無情:《盧比孔河》選摘(3)

2020-04-06 05:10

? 人氣

窮人得不到共同體的慰藉,羅馬共和國如對待次等公民如敵人。圖為羅馬競技場。(圖片取自pixabay)

窮人得不到共同體的慰藉,羅馬共和國如對待次等公民如敵人。圖為羅馬競技場。(圖片取自pixabay)

一座城市,一座自由的城市─可以讓人很充分地感受到人之所以為人。羅馬人把這一點視為理所當然。擁有公民權就意味著開化(civilised)—這個假設至今仍鑲嵌在英語中。如果少了只有一座獨立城市能提供的框架,人生將毫無價值。一個公民透過其他公民定義自己:透過共享的悲喜、野心、恐懼、節日、選舉和戰爭。就像一個神龕會因為神的臨在而有生氣,城市也因共同生活的存在而變神聖。因此,城市地貌之於它的公民是神聖之物。它所見證的遺產,讓羅馬的人民成為他們如今的模樣,並讓一個國家的精神為人所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這種想法,羅馬在和外國勢力首次接觸時便常因此放心不少。相較於希臘世界的漂亮城市,羅馬顯得落後和破敗。馬其頓的朝廷大臣每回聽見別人描述羅馬城的樣子時都會竊笑,優越感油然而生。這對他們並無好處。不過,就連世界學會對共和國低聲下氣後,羅馬城還是會給人一種粗俗的感覺。曾有一些零星努力想把它裝扮起來,但收效甚微。羅馬人自己在熟悉了和諧和規劃良好的希臘城市後,有時也感到難為情。他們擔心,「若卡普亞人(Capuans)比較了羅馬和卡普亞,看看羅馬的山丘和深谷、街邊不那麼牢固的樓房和狹窄的小胡同:再看看他們自己的城市,整齊座落於一塊平地上,肯定會恥笑並看不起我們。」但不管怎樣說,羅馬是座自由的城市,而卡普亞不是。

諸神保佑 羅馬人民族自信高

當然,任何羅馬人都不會真的忘記這點。有時他們也許抱怨自己的城市,但從不會不為這個名字感到光榮。在他們看來,有件事不證自明:世界的主人羅馬一直受到諸神福佑,注定要統治世界。一些學者指出,羅馬城座落之地恰到好處,避開了讓人精神萎靡的酷熱,也避開了讓人頭腦遲鈍的嚴寒。準此,一個顯而易見的地理學事實是,羅馬城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既坐擁令人愉快的中庸,又正好位於世界中央。」

羅馬為地中海氣候,四季怡人。(圖片取自pixabay)
羅馬為地中海氣候,四季怡人。(圖片取自pixabay)

諸神體貼為羅馬人提供的,不只是溫和的氣候。羅馬城還有些容易防禦的山丘、一條通向大海的河流和讓山谷得以保持健康的水泉和清風。閱讀羅馬作家對他們城市的讚美,我們很難猜到,羅馬人把城市建立在七座山丘之上,這違反了羅馬人城市規劃的原則,也很難猜到台伯河(Tiber)經常氾濫,以及羅馬的山谷瘧疾為患。羅馬人對羅馬城的愛是那種可以把愛人刺目的缺點都看成優點的愛。

這幅對羅馬的理想化圖像是黯淡現實的常在陰影。它有助於產生一些複雜的弔詭,在其中,沒有任何東西和它們看起來的模樣相像。雖然羅馬人的城市「烏煙瘴氣且喧囂吵鬧」,但他們從未停止把它想像為台伯河畔純樸十足的田園風貌。在羅馬城因擴大的壓力不斷扭曲變形的同時,一個古代城邦的輪廓卻或模糊或明顯地凸顯,並可見於擁擠的大都會中。在羅馬,記憶受到嚴密守護。「現在」永遠與「過去」交纏妥協,不停前進的步伐緊緊交纏尊敬傳統的心態,硬派的作風則訴諸羅馬神話。隨著羅馬城愈發擁擠腐敗,羅馬人也愈發嚮往那些能讓人感受羅馬仍是本來的羅馬的事物。

所以,向諸神獻祭的煙霧繼續在羅馬七丘升起,就像遠古時期的模樣—當時「各式各樣的樹木」完全覆蓋住七丘之一的阿文提諾丘(Aventine Hill)。森林早已從羅馬消失,若城市的各個祭壇持續向天空飄送煙霧,無數的爐灶、熔爐和工作坊也是如此。早在城市本身被看見以前,一團遙遠的褐色霧霾已向旅人預告,他們正走近一座大城市。煙霧不是唯一的表徵。

昔日對手皆沒落 羅馬成焦點

附近一些名字曾響噹噹的城鎮(在古代曾是羅馬的對手)都沒落了,萎縮成只有三三兩兩的客棧。它們被羅馬城的強大磁吸力所抽空。當旅人繼續向前走,會看見路邊出現一些新建不久的聚落。因為羅馬容不下日益增加的人口而開始擠爆。所以貧民窟沿著每條幹道蔓延。死人也住在這裡,埋葬他們的大墓地沿著阿庇亞大道(Appian Way)向海岸和南部延伸,這裡有出了名多的強盜和廉價妓女出沒。隨著旅人接近城門,他也許會偶爾聞到自城市飄來的臭氣,其中夾雜著沒藥或肉桂的香味:那是死人的氣味,由清風從柏樹遮蔭的墳墓吹來。

這種和作古者交通的時刻在羅馬城稀鬆平常。但就像墓園的寧靜暗藏暴力和賣淫,最神聖和超時間的地點一樣無法對毀容免疫。儘管墓碑總貼有禁止張貼競選文宣的告示,塗鴉還是隨處可見。在羅馬這個共和國的所在地,政治是一種傳染病。只有在被征服的城市,人們才會對選舉漠不關心。當其他社會的政治生活被閹割後,如今羅馬至高無上,是野心和夢想的世界舞台。

不過,就連塗鴉肆虐的墳墓都未能讓進入城門的旅人對眼中的亂象有心理準備。羅馬的街道完全沒有規劃。要有規劃就需要一個獨裁君主,但羅馬高級官員的任期極少超過一年。結果就是,城市日益混亂,根據各種不同的衝動和需要任意發展。走出羅馬的兩大通衢神聖大街(via Sacra)和諾瓦大街(via Nova),一個旅人很快就會加入水洩不通的人流。「這邊一個大汗淋漓的建築包商匆忙走過,帶著他的騾和搬運工,石塊和木頭等建材吊在大起重機的繩子上;那邊送葬隊伍則與豪華馬車爭道。這邊一隻瘋狗快步奔跑;那邊一頭母豬在泥濘裡打滾。」一個被困在這樣漩渦裡的旅人幾乎注定會迷路。就連羅馬公民也覺得他們的城市讓人頭昏眼花。

唯一對策只有記住一些醒目的地標,例如:一棵無花果樹或一條市場柱廊。如果有夠高的神廟可供在窄街構成的迷宮中認路就更好了。幸運的是,羅馬是一個虔誠的城市,神廟比比皆是。羅馬人尊敬過去,很少會把古代建築拆除—哪怕它們原來身處的開闊空間早已被磚砌建築填滿。神廟俯視著貧民窟或肉品市場。它們供奉的是什麼神也許早就沒人記得,但沒人會想拆掉它們。這些遠古時代的斷片被保留在石頭裡,是城市最早期留下來的化石,可為羅馬人提供他們亟需的方向感。它們永恆地就像降臨於其上的神明,是在暴風雨中拋下的船錨。

羅馬降下6年來首場雪,圖為萬神殿。(曾廣儀攝)
羅馬相當多神廟,圖為萬神殿。(資料照,曾廣儀攝)

與此同時,城市各處不停響著大鐵鎚的叮叮噹噹聲、馬車的轆轆聲和擊碎碎石的聲音:羅馬總是不停地在重建;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開發商總能找到方法擠出額外的空間和利潤。貧民窟到處可見,就像從火後的瓦礫堆冒出來的野草。

雖然官員盡了最大努力保持街道淨空,但它們兩旁總是擠滿貨攤或僭建小屋。因為長久以來,羅馬的發展都被侷限在城牆範圍內,開發商為了爭取最大利潤,便把目光轉向天空:公寓大樓在各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整個西元前二世紀和一世紀,業主們競相把他們的出租公寓大樓蓋得更高。因無視於安全法規,它們通常偷工減料,其中一些成了豆腐渣工程。這些大樓通常六層或更高,每個單位僅能容下極薄的漆與牆壁,最終幾乎一定會倒塌—並由更高的出租公寓大樓取代。

下水道工程聞名 乾淨骯髒並存

在拉丁文中,這種出租單位被稱為「小島」(insulae),反映出它們與大街上生活大海的鮮明對比。在這裡,人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孕育出來的廣大孤單感。對住在的「小島」的人來說,無根不只是一個比喻。就連住在一樓的人通常也沒有排水溝或清水可用。然而,下水道和輸水渠正是羅馬人對他們城市最引以自豪之處,這種講究實用的公共工程迥異於希臘人無用的富麗堂皇。

馬克西姆下水道(Cloca Maxima)是羅馬的中央下水道,在共和國建立前便已存在。輸水渠(用掠奪自東方的財寶建築)同樣是羅馬人用心建設公共生活的壯觀證明。全長最高可達三十五英里,它們把冷冽的山泉運送到城市的心臟地帶。就連希臘人偶爾也承認,他們對羅馬的輸水渠印象深刻。一個地理學家寫道:「輸水渠運送那麼大量的水,就像河流。羅馬幾乎不缺乏蓄水池、給水管或有噴泉的房子。」他顯然沒去過貧民窟。

「馬克西姆下水道」為羅馬有名下水道。(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馬克西姆下水道」為羅馬有名下水道。(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事實上,沒有什麼比以下的事實更能顯示出羅馬的矛盾性格:它同時是最乾淨與最骯髒的城市。既有清潔的水流淌大街,也有大便。如果說共和國最高貴的美德可以體現於公共噴泉,那麼排泄物則象徵它最可怕的一面。羅馬公民的人生是一場障礙賽,誰要是落敗,大便會確實地傾倒在他頭上。他們被稱作「骯髒的平民」(plebs sordida)。

「小島」收集到的排泄物會定期以手推車傾倒於城牆外的花圃裡當肥料,但常多得來不及運送,以致成堆屎尿堆積街上。窮人死後也會被排泄物淹沒。因為他們沒資格被葬在阿庇亞大道的路旁,所以屍體會被丟進最東面一扇城門外的大坑。取道此路線進入羅馬的旅人會看見白骨散落路邊。那是個受詛咒的可怕地點,據說,女巫會來此剝去屍體上的肉並召喚大坑中赤裸的死者鬼魂。在羅馬,失敗者的尊嚴淪喪會延續到死後。

失敗者會降格到這種程度,在這世上是前所未有。城市窮人的痛苦更讓人覺得可怕:因為得不到共同體的慰藉,他們見拒於讓一個羅馬人成為羅馬人的一切條件。在出租公寓大樓頂層感受到的孤單,代表一個公民最珍惜之所有事的對立面。社會的禮儀和韻律被切斷後,下沉到野蠻人的層次。共和國對待公民如同對待敵人一樣堅硬無情,它放棄那些放棄它的人。放棄他們之後,它最終會把他們掃到垃圾堆裡去。

*作者湯姆.霍蘭(Tom Holland),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2007年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讀書共和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