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財政部贏回彰銀 該喜?該憂?

2014-12-09 12:56

? 人氣

台新在彰銀爭奪戰中敗退讓出經營權,財政部的強勢作法該是可喜亦是可憂?(呂紹煒攝)

台新在彰銀爭奪戰中敗退讓出經營權,財政部的強勢作法該是可喜亦是可憂?(呂紹煒攝)

昨日彰銀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財政部指揮的公股大勝台新金,在董事會中掌握3分之2席次,拿回彰銀經營權;台新金丟掉經營權就要認列近150億元的損失。對財政部的強勢作為與順利達陣,是該喜?是該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彰銀算是一家「官民共治」的上市公司,泛官股持有接近20%的股權,台新金持有23%左右的股權。過去台新金都在董事會中擁有過半席次,也就是說彰銀經營權由台新金掌握。長期以來,立委及社會大眾都對公股的「禮讓」相當不以為然,一直要求政府要「硬起來」,拿回並掌握這些「官民共治」企業的經營權。

不過,官股多以協商董監事席次解決問題,除了尊重民股大股東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官民兩方都沒有掌握絕對多數股權情況下,一旦開戰打起委託書爭奪戰,對市場較陌生、彈性小、難以編列徵求委託書預算的官股,明顯居於劣勢。

因此,這次官股不但終於「硬起來」,一口氣拿下3分之2席次,取回彰銀經營權,把台新金掃地出門;而且在委託書大戰中,顯現官股亦有能力取得更多的委託書並「精準配票」。這種表現,該是值得高興讚美。

但換個角度看,事情又完全不一樣了。彰銀在2005年時是一家逾放比達8%、財務體質極差的爛銀行,政府又無力編列數百億元的預算改善彰銀體質。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決定標售彰銀22.55%的股權,招標文件與財政部的補充函件中,並承諾政府支持得標者掌握彰銀經營權。

當年業界最看好的投標者是新加坡的淡馬鍚,業界甚至認為許多規範是為淡馬鍚設想的。但台新金以超過底價2成多、每股26元、總價365億元的高價標下,入主彰銀。台新高價標彰銀,圖的是要併購彰銀,也曾幾次啟動併購,惟財政部都強力反對,但財政部9年來至少一直讓台新金掌握彰銀經營權─直到這次才翻盤。

因此回頭看整個招標過程至今,如果要談政府的承諾、政策的延續,財政部顯然該讓台新金再掌握經營權;至於台新金夢想的合併彰銀(或是台新銀讓彰銀合併),坦白說,不在當年的招標書與承諾之內─如果當年政府是明講得標者可併購彰銀,競標者的出價會完全不一樣,台新金是不必再作此想。

但無論如何,政府撕破當年招標承諾─雖然背後可能說有強大的政治與社會力支持,而且大陣仗動用官府權力爭取其它大股東支持,看在企業界與外資眼中,大概對政府的政策穩定度、法治的延續性,都要打上大大的負分,加上官員「民粹化」,這些該是讓人憂心之處吧。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財政部真在法、理上都站得住腳,因為台新金跑去告財政部,求償損失148億元,財政部千萬不能輸,別搞成圖一時之快與民粹,納稅人要賠上百億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