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強求共識 是振興臺灣的還魂丹抑或穿腸毒?

2014-08-21 08:28

? 人氣

任何事都要強求共識,反而讓台灣動彈不得。圖為今年7月為了追求對外經貿政策共識而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資料照片,宋小海攝)

任何事都要強求共識,反而讓台灣動彈不得。圖為今年7月為了追求對外經貿政策共識而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資料照片,宋小海攝)

謀共識,儘量多對話多溝通協調多忍讓,是今天臺灣普及深入各種場域角落的一般化民粹意識型態。以為祇要謀取全民共識,就可以讓臺灣社會靜彼此之心、集眾人之志,平和聚氣地找到出路及未來前行方向,振興臺灣經濟社會於「鬱悶」與「困頓」,一起攻進全球化大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硬拗用強的「共識」 禍害臺灣於頹退沉淪

一切看起來,似乎祇要有了共識,無論其為國家主權共識、社會前瞻願景共識、治國意識型態共識、全球化施政共識、兩岸「九二共識」「臺灣共識」,則臺灣就會馬上好起來,馬上飛黃騰達起來、可以振興經濟突破滯悶窘境,可以有效搞定兩岸和諧關係,邁步全球,可以再度擁抱全世界市場,齊力贏取所有競爭與挑戰。

「共識」,幾乎已經被視為是今天臺灣社會最珍貴的「世寶」,以至整個社會再振作、再復興的一帖還魂丹。

然而,究諸底蘊真實,傾全社會之力,硬拗用強而勉力於「共識」的追求,正是過去二十多年來,禍害臺灣精神能力,使之瀕臨於頹退沉淪,甚至逼近於存亡滅絕的一劑穿腸毒!

越多對話溝通 引申越多戰線與戰場

因為今天,祇要一談到應該如何促進社會「共識」之達成,唾手可得且最常見的「專家」解決策略建議,就是增加「說明」、「溝通」、「對話」、「妥協」與「調適」,認為祇要作好這些程序工作,則「彼此諒解」與「共識」,就可以快速取得。

殊不知,在諸多經驗實證,以至於現實情境的發展過程之中,通常會引申出來的真實狀況,往往就是「越多社會對話,引來越多對立衝突」,「越多溝通,引申出來越多戰線與戰場」,而且更會是「越多協調,所終極能夠得到的多邊歧見,卻也可能越深、越多、越複雜」。

強求共識 正是複雜化問題的製造者

換句話說,在諸多歷史驗證以及最可能發生於現實事件之中的殘酷事實是,「言多必失」,乃至於「話多,則治絲益棼效應,就會更加嚴重」;許多大家所最以為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千金要方,事實上反而更可能成為複雜化問題的製造者,把「沒事」與「小事」,又通通都銃成了更令人頭痛的「大事」。

馬英九主政六年多以來,無論是黨內的溝通協調,亦或是與反對黨派的溝通協調,尤其是與蔡英文陣營及其外圍組織的對話妥協,其結果及其無盡的負向後效,更是史蹟斑斑,歷歷皆可考。

竟向絕對劣勢與絕對少數乞求「共識」?

在一個優劣勢完全不成比例或結構份額絕對懸殊的情境態勢中,竟然有人會像馬英九一樣,舉世無雙地,挾其絕對優勢與絕對大多數的地位,而卑躬屈膝、低聲下氣地,向劣勢方與絕對少數方發聲要求,願意與其達成「共識」,俾能好讓治國政事,得以無障礙遂行。

而既然為了追求「共識」的達成,就不容有任何一點差錯或疏失地發生,祇要有任何一絲一毫之反對、抗爭、爭議、疑慮,就是可以百分百否決掉全部的議題、計畫或方案。

這也就是馬政六年之後的臺灣,才會出現幾乎所有經濟政策的推動或社會政策的發展,往往都能為了一人一家一小業之抗爭反對,就像文林苑王家之於都市更新案件一樣,或是理髮美髮業之於服務業貿易協定一般,可以完全否決掉,推翻掉,所有國家社會可以升級進步邁向未來的燦爛前景。

祇有「多數決」民主社會 沒有「少數可以否決」的集權國家

因為,「共識」,無論是在傳統社會或在現代社會常態運作的肌理機制中之意涵,基本上,就是代表說整個國家社會就是要「賦予少數擁有絕對否決權」;這種賦予「少數否決權」的情境,其實,永遠祇有可能見諸於絕對獨裁的政治體制之中,譬如在老蔣總統主政的臺灣,或是在老毛最專權的中國大陸社會,或是在金日成時代的北朝鮮。在臺灣的今天,以至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應該也不可以再存在的。

在今天,全球已然日趨自由開放的現代多元化國家社會之中,要讓其國家統理一元(purified single governance)、政府治理專一(monopolized administration)的獨夫獨裁統治,已然絕無可能;甚至,在今天當下,要作到李光耀式的開明專政,都殊極不容易。

祇有「為大多數人的福禍利害」而執政的國家

所以,當前絕大多數成功先進的國家社會,都是祇有「為大多數人的福禍利害」而執政的國家、也就是這些自由開放國家社會的民主政治,當然所絕對依從的是「以多數決」為良好統治國家社會之終極準則;除了絕對獨裁專制國家社會之外,從來就再也看不到,會有哪一個現代國家社會,竟然還能是依從「一切有共識」法則,而得以良好統理與秀異治理的。

在今天的臺灣,根本已無既往獨夫獨裁統治所僅有的,那樣子的土壤與氣候,以至於像馬英九這種,完全不切實際地,「向弱勢向絕對少數乞求共識」的癡心愚妄企求,當然所得到的結果,祇會是自取其辱,自掘墳墓了。

臺灣式的「弱勢才是強勢」「貧窮才是強權」

這種馬英九式的「強求共識」,加上「絕對公平正義」的倍加妄想症作祟,就當然使得今天在臺灣的所有國政、社政,對內對外政務策略的抉擇與拍板決定,都必須在「零反對」「零抗爭」「零異議」「零失誤差錯」的「零式」虛幻標尺下,才可能「被達成」。這種「零式保護主義」無限上綱的結果,使得過去六年多來,整個社會價值與運作機制,悉數被翻轉了。

今天在臺灣,「弱勢才是強勢」「貧窮才是強權」,整個國家已然等同於改由「弱勢執政」或「貧窮執政」,政府變成等同於是由「勞工治國」(工人專政?)或「窮弱治國」(窮弱專政?),使整個國家社會的價值意識形態,完全反逆自然律法的「弱肉強食」理則,而讓整個臺灣,竟已轉變成為「強肉弱食」的社會,「仇富反商寵勞工」、「貶抑知識、痛打肥貓」的結果,終至驅逐了社會資本資金、驅逐了國家人才資本、驅逐了知識與創新能量,也驅逐了國家社會「造餅機制主力的」任何型態之企業家精神,使整個國家趨於空洞化與虛無化,使得「智力無用」唯有「體力有價」,使整個國家社會更加沉淪於貧窮落後。

豈可讓行政院變成「三中照料院」

究之根本,今天臺灣的窘困境遇,誠然已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由於無限上綱「共識」的絕對必要價值,已使統理機關的立法院為之癱瘓,治理機關的行政院,變成了「三中照料院」(三中=中下階層、中小企業、中南部)或「三中福利院」,當立法院與行政院都一體共識「祇要三中好」,「國家前途不重要」之時,則所有政府的國政作為,就祇會在乎百分之一二的「有感與否」,而完全棄置絕大多數的痛不欲生、生存無路、救助無門於罔顧。

當一個國家的國政決策,都陷入祇求顧好兩尾中華白海豚,可以根本否決產業經濟命脈的極重大投資、200位國道收費員的絕對高標安置,可以徹底否決國家交通運輸的智慧化創新方案,20位違法大學生的「極少數堅持」,就可以完全翻轉整體國家前瞻發展策略;是則,這樣子的國家社會,還有什麼未來前途可言?

堅決主張落實「代表性的程序正義」

今天臺灣社會追求更自由開放的未來,所最需要追求的,不是「什麼什麼共識」,而是引申出當前種種多元意見或無止境抗爭的背後,其每一場次發動者/發起者/刺激者,不管它是盟團陣線或會組社派,究竟其「代表性」與「發言權」何來?以至於其「代表全體臺灣人民」的「代表性的程序正義」與「代表性的法制正當性」又究竟何在?

這一類根本性問題的廓清與釐正,並適切地予以矯治還原,好讓臺灣能夠真正成為「以絕大多數決」作為布展國政,落實政府治理依歸準據的現代化國家,恐怕才是全體「愛臺灣」的國民,所絕對必然之最應當作為。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