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終結冷戰的外交家 引爆革命的總統

2014-07-13 23:06

? 人氣

1987年,時任蘇聯外長謝瓦納澤與美國國務卿舒茲會面(維基百科)

1987年,時任蘇聯外長謝瓦納澤與美國國務卿舒茲會面(維基百科)

中亞外高加索地區黑海邊上,有一個小國家叫喬治亞(Georgia),夾處於俄羅斯、土耳其、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面積只有6萬9700平方公里(不到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半),人口也才500萬人,但是在20世紀出了3個深刻影響蘇聯/俄羅斯歷史進程的人物:史達林(Joseph Stalin)、貝利亞(Lavrentiy Beria)與謝瓦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喬治亞地圖(維基百科)

「鋼鐵人」史達林不必多說,貝利亞是史達林滿手血腥的情治國安大總管、二戰後赤化東歐行動的執行者、蘇聯核武計劃的領導人。謝瓦納澤,何許人也?

甫於今年7月7日以86歲高齡過世的謝瓦納澤,一生其實有兩個祖國:喬治亞與蘇聯/俄羅斯。1928年,謝瓦納澤出生在喬治亞西部的一個小村莊瑪瑪提(Mamati),從小受到父親影響,浸淫共產主義,20歲入黨,在喬治亞共青團(Komsomol)體系中一路升遷。任職共青團期間,謝瓦納澤認識了一位俄羅斯的年輕幹部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兩人一見如故。

謝瓦納澤很快就樹立了正直敢言、廉潔自持、鐵腕肅貪的形象,克里姆林宮也注意到這一號人物,開始不次拔擢,讓他44歲就當上喬治亞的總書記,要他好好整飭這個全蘇聯風紀最敗壞的加盟共和國。肅貪之外,謝瓦納澤也嘗試在喬治亞推動政治與經濟改革,為共產體制的一潭死水注入一股小小清流。

1980年代初期,蘇聯政權「老人治國」的危機充分顯現,當家16年半的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死亡後,接下來兩任總書記安德洛波夫(Yuri Andropov)與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都只撐了1年出頭。1985年3月11日,戈巴契夫當選新任總書記,「年輕」的他剛度過54歲生日。

謝瓦納澤(左)與戈巴契夫(美聯社)

那一年的6月30日,謝瓦納澤接到戈巴契夫的電話,乍聽之下呆若木雞:戈巴契夫要他接任外交部長!謝瓦納澤的外交工作經驗是白紙一張,一輩子只去過9個國家,不會說任何外語。而且,即將交棒給他的人是在位將近30年、從古巴飛彈危機到美俄限武談判無役不與、幾乎是「蘇聯外交」同義詞的葛羅米柯(Andrei Gromyko)。

但是戈巴契夫告訴謝瓦納澤,他的新職已經拍板定案,請他7月1日到莫斯科報到。戈巴契夫的傳記作者指出,這項決策顯現了他的政治創造力。戈巴契夫自己回憶,藉由引進好友相助,他確保自己在外交領域可以自由施展。

戈謝新人聯手,讓蘇聯外交政策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謝瓦納澤上任不到一年,烏克蘭轍諾堡核災(Chernobyl disaster)在1986年4月26日爆發,輻射塵飄散歐洲各地,克里姆林宮先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設法掩飾,但不久之後就公布真相。

謝瓦納澤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聯社)

這次經驗開啟了戈巴契夫的「開放」(glasnost)新政。謝瓦納澤回憶:「轍諾堡事件扯掉了我們的眼罩。讓我們認清政治與道德不可分離。」

蘇聯百廢待舉,世居處處危殆,這兩人肩負起歷史任務,嘗試擺脫宰制與對抗的傳統思維,裂解舊秩序、建立新秩序。

接下來的變化讓人目不暇給,蘇聯紅軍撤離阿富汗戰場,與華府簽訂中程與戰略核武限武協議,減少在東歐與中蘇邊界的駐軍,放手讓華沙公約成員國與各加盟共和國決定自身的命運,拒絕干預各國的民主改革運動,允許東西德統一,支持美國發動波灣戰爭。

謝瓦納澤正告國內的強硬派與各國的共產黨領導人:「此刻諸位必須理解,刺刀、戰車或鮮血,都不能催生出社會主義、邦交友誼、睦鄰精神與相互尊重。」

從1985年到1991年,滿頭白髮的「銀狐」(Silver Fox)謝瓦納澤是全世界最活躍的外交家,他與美國前後兩任國務卿舒茲(George Shultz)、貝克(James Baker III)密切合作,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國際場合都看得到他的身影,聽得到他粗啞低沉的嗓音。許多人認為,在冷戰終結的關鍵時刻,謝瓦納澤的外交成就與戈巴契夫、雷根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一個必然的情況就是,謝瓦納澤與共產主義漸行漸遠。他早於1988年就在蘇聯內部力排眾議,指出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衝突已經不再重要。他的意識型態步伐甚至超越了戰友戈巴契夫,「戈巴契夫還想對社會主義修修補補,然而我已經不是社會主義者。」

謝瓦納澤越來越擔心戈巴契夫在政治與經濟改革上為德不卒,落入強硬派的掌控。1990年12月20日,他拋出震撼彈,向戈巴契夫提交辭呈,並對蘇聯國會發出嚴峻警告:「改革派已經躲藏起來,獨裁政體即將重返。」

他不幸而言中,1991年8月19日,蘇共強硬派發動政變,雖然3天內就以失敗收場,但仍敲響蘇聯的喪鐘。謝瓦納澤曾短暫回任,成為蘇聯末代外交部長,算是有始有終。

1991年,謝瓦納澤受洗成為東正教徒。

喬治亞的東正教堂(維基百科)

蘇聯在1991年12月26日解體之後,謝瓦納澤回到家鄉,見證一個新國家的誕生。然而喬治亞的民主體制幾乎可說是難產,第一任總統加姆薩胡爾季阿(Zviad Gamsakhurdia)雖然是民選,但是上任不到9個月就在流血政變中垮台。謝瓦納澤臨危受命,以國務會議主席身分接掌政權。1995年喬治亞舉行總統選舉,謝瓦納澤成為名正言順的國家元首。

然而謝瓦納澤的總統生涯比部長生涯更具挑戰性。加姆薩胡爾季阿卷土重來,1993年在西部發動內戰,謝瓦納澤請求俄羅斯出兵助戰。但是反對派勢力依舊頑強,1992年、1995年、1998年,彷彿詛咒一般,謝瓦納澤每隔3年就被暗殺一次。

喬治亞(維基百科)

雖然每一次都化險為夷,但是內戰、動亂加上暗殺,顯然改變了他的信念。他卸任後受訪時竟說:「太過於民主不是好事,而是錯誤。」另一方面,他早年以肅貪打響名號,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後卻放任家人招權納賄,累積鉅額財富。

2000年4月,謝瓦納澤連任成功,然而卻引發更大的災難。選舉過程弊端叢生,經濟惡化,民生凋敝,貪腐猖獗,謝瓦納澤的集權色彩卻越來越濃厚,他顯然已經完全忘卻或忽略蘇聯解體的歷史經驗,儘管他曾經是第一線的參與者。

2003年11月,喬治亞國會選舉登場,公平性再度遭到各方強烈質疑,首都提弗利司(Tbilisi)與各大城市都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世稱「玫瑰革命。22日,新國會開議第一天,謝瓦納澤發表演講,示威者闖入議事廳,他在警衛保護下倉皇逃逸。謝瓦納澤雖然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但是軍方拒絕支持,他只能黯然下台。

晚年的謝瓦納澤住在提弗利司郊區,深居簡出,寫作回憶錄,偶爾對時政發表意見。他的一生起伏跌宕,從地方政治人物變成舉世矚目的外交家,從共產主義的信徒變成叛徒,從集權政體的要員變成顛覆者又變成支持者。他的信念與行動改變了世界史,卻在自己的祖國釀成災難。

晚年的謝瓦納澤(美聯社)

儘管如此,《華盛頓郵報》仍然認為:「世人對於謝瓦納澤最重要的記憶,應該是他在改革開放與新思維的年代,在那些變化快速又振奮人心的年代,與戈巴契夫並肩作戰。他們是一對令人難以置信的革命分子,但是他們的成就改變了一切,讓無數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